南京秦淮1+N模式建居家养老体系
南报网2017-01-22 00:00:00 分享      

      一台大尺寸的电视屏幕和一个黑盒子形状的主机对面的一排椅子上,社区里因中风做复健的老人,正跟着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打地鼠”、“打保龄球”、“爬梯子”等小游戏做着康复训练。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我们中心引进这款专为社区老人准备的康复训练仪,可有效帮助老人活跃大脑与肢体,预防老年痴呆等老年病。”秦淮区秦虹街道旭光里社区福乐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唐主任介绍,现在街道不少社区都在打造这样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老人们既可与子女一起住在家里,又能在家门口享受各种助老服务,像福乐汇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老人们另一个温馨的家。

      住在旭光里社区的费爷爷几年前突发脑梗,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终于能回家了,但身体状况不允许他来回折腾每次都去正规医院做康复训练。家门口的福乐汇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费爷爷制定了一套专业康复训练计划,并安排康复医师对费爷爷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坚持一段时间后,康复效果非常好,费爷爷从完成一个动作需要40秒到现在8秒,从一开始说话不清楚到能与人正常沟通,从一开始走路离不开搀扶到现在能独立行走,费爷爷的状况越来越好,现在他还能带着社区里其他脑梗康复老人一起在中心做康复训练。

      福乐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积极与不同的三甲医院、社区卫生院合作,不断深化社区居家养老“医养融合”服务模式,包括健康体检、慢病管理、上门问诊、专家讲座等。

      家住武定新村的80多岁的史老先生就是居家养老助老的受益者,10年前他因车祸成为植物人,一直瘫痪在床,福乐汇工作人员每次都上门为老人提供助老服务,还逐渐教会了史老家人日常专业护理方法,包括拍背、吸痰等康复技巧,当遇到解决不了的情况时,会有专业医生上门问诊。前些日子史老口腔发炎红肿,医生诊治后告诉家人要每天3次用盐水帮他清洗,发炎状况就能改善,如此贴心的上门助老服务,让史老的家人们感激不已。

      “秦虹街道是老城区,人口密集,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25%以上,现有公共养老机构不能满足所有老人的养老助老需求,更何况还有很多老人并不愿意住养老院。”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为满足老人们居家养老需求,街道在引进博爱苑老年公寓和悦华安养院两家养老机构同时,在所辖10个社区先后打造了一家悦秦4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家福乐汇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有多家2A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点。

      “我们通过政府推动、社区助力、社会组织运作的方式,探索建立“1+N”区域统括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悦秦、福乐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原点,街道3公里服务范围为半径,不断延伸服务覆盖周边社区老人的助老需求,让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到暖心、贴心。”秦虹街道相关负责人说,“1+N”模式中的“1”的功能定位主要打造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除一般中心功能外,还集中设置和配备了日间照料床位、中心厨房、助浴场所、演艺大厅、活动健身房等专业性较强的功能和服务人员,而“N”的功能定位则是指N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N类养老服务组织、N种为老服务手段以及N个老人的具体需求等多维度总和。

      通过“1+N”区域统括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将街道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服务资源、服务群体、服务方式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群体中不断放大和延伸,构筑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的街道养老服务体系。

      如今,街道各社区无论收入偏低的老人,还是有较高消费能力的老人群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菜单,老人们既可选择去中心享受服务,也可在家享受上门助老服务。助餐、助浴、助医,在社区里为老人提供文体活动场所、中医养生理疗室等,老人们家门口享受的养老服务一点不比养老院少,费用还降低了许多,至少床位费、伙食费省了,还能在家和子女、孩子们住一起,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真的帮老人们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魏义来韦铭蒋琰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