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改名,是立规矩还是添麻烦?
上海老年报 作者:林渌2017-01-24 00:00:00 分享      

  最近,国家食药监局新发布了一纸文件:《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中药命名不应采用“封建迷信或低俗不雅用语”,不采用人名、地名、企业名称命名,也不能用类似“降压”、“降脂”、“消炎”等可能产生暗示的,以及一些“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如“宝”、“灵”、“精”、“强力”、“速效”、“御制”“秘制”等)。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这份《意见稿》中谈及的指导原则,不仅适用于中药新药的命名,还适用于对原有中成药命名的规范。按照这个指导原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大一批中成药都将面临改名的命运。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速效救心丸、锁阳固精丸、云南白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桂林西瓜霜、御制平安丸、消炎利胆片等等都将根据新的命名原则“改头换面”。


  由于牵涉范围广、所涉药品又多为常用药,因此这份《意见稿》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众议。


  根据《意见稿》的精神,其初衷是为了规范中成药管理,避免对广大患者用药的误导。然而实际情况如何认定可能要复杂得多。比如速效救心丸中的“速效”是否是夸大其词?御制平安丸中的“御制”是否属虚假宣传?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蜚声海内外,如果把马应龙三个字去掉,是否还能与其他药效不如它好的痔疮膏区分开来?国家食药监局虽然宣称对于“沿用已久的药名”允许改名有个过渡期,但谁都知道相对于中医学几千年来用惯了的名字,这个“过渡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药品名字究竟怎样规范才好,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对于普通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来说,好记、易区分的药名恐怕才是最好的药名。如果一种药名,在命名技术上毫无瑕疵,却又臭又长又充斥着普通人根本不懂的专业名词,那么似乎也不能说这是个“合格”的药名。本次的《意见稿》中明确,“单味制剂命名一般应采用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有效成分、中药有效部位加剂型命名”,但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许多中药材即使告诉你名字,也不知道它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速效救心丸,其主要成分是“川芎”与“冰片”,假如真的将名字改成“川芎丸”,试问有几个外行人能第一时间知道它是心脏病急性发作的救命药呢?


  对药品加强管理、制定规矩,公众一定拍手称快。然而,中成药的命名自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如果搞“一刀切”,可能最终会违背这份《意见稿》的初衷,不仅给开药的医生,更是给广大患者添了麻烦。在给中成药药名立规矩的同时,但愿有关部门也能换位思考,真正把好事办好。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