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2~3岁需要托幼服务的沪籍幼儿中,仅有不足1/5能入托;0~3岁儿童家庭中,近八成由祖辈看护孩子,其中近一半的老人感觉“无可奈何”……数据显示,上海家庭对幼儿托管服务的需求显著、缺口很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孩”的出生率。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记者从今年的两会会场获悉,上海将新建20个社区托幼点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首个幼托点或将选址浦东,于6月1日启动。
0~3岁幼儿仅两成能入托
5年前,家住静安区的王幼芬老人接下了照顾外孙的任务直到现在。去年2月,女儿生了二孩,王幼芬又承担起了带小外孙女的职责。“天伦之乐成了天伦之‘累’,感觉体力、脑力全被透支。”王幼芬说,等到外孙女满18个月,就会将她送进小区里的托儿所,“我想好好喘口气”。
在市政协委员黄绮看来,王阿姨兴许可算得上是祖辈当中的“幸运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托管服务需求的2~3岁本市户籍幼儿约10万,但目前全市仅有集体办和企事业单位办的独立法人托儿所39个。截至2015年12月底,本市托育机构(含幼儿园托班)招收的幼儿不到2万名。
去年10月底,市妇联推出“上海市户籍0~3岁婴幼儿托管需求调查”网上调查,短短4天就回收问卷7422份,88.15%的家庭表示需要婴幼儿托管服务。“还有一份数据显示,目前0~3岁婴幼儿家庭中,有近80%的日间看护者为祖辈,其中又有近半老人感到‘无可奈何’。”黄绮说,尤其是曾经照顾“一孩”的祖辈不愿再照顾“二孩”的比例在上升,“如果有选择,他们肯定会将孩子送往专业的、值得信赖的日托机构。”
托幼机构主管归属不明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执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导致了原有托儿所体系的萎缩甚至撤销。而随着近年生育高峰的到来,为缓解本市幼儿园3~6岁儿童的入园矛盾,教育系统内的幼儿园已基本取消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班服务。
“其实,从历史发展沿革、国家地方政策以及从依法办学的角度来说,都没有法律或文件规定教育部门应该承担0~3岁婴幼儿的早期托育。”黄绮委员告诉记者,0~3岁托幼机构的主管归属一直以来都并不明确,卫计委对托幼方面的职能以卫生监管为主,指导服务的职能正在弱化;儿童早期发展、社区托育等公共服务尚未纳入民政部门的工作范畴中;过去企事业单位办幼托多由集管局负责管理,现在集管局也已取消;社会力量办的早教机构又没有托幼服务的资质。“属于典型的主管单位不明、监管单位多头的空白地带。”
将新建20个社区托幼点
那么,托幼点到底应该谁来办?
对于这一疑问,市政协委员孙静表示,市妇联一直在积极呼吁推动健全3岁以前幼儿托管服务,而由市妇联牵头,市教委、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共同参与的“新建20个社区幼儿托管点”也已纳入2017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有望缓解幼儿“入托难”。
据悉,这20个点将基本覆盖全市各区,中心城区每个区将建2个点,城郊将建一个点,利用现有幼儿园等场地进行改建,面积至少200平方米。首个托幼点将于今年6月1日启动,选址或在浦东新区,每人每月的托管费将不超过3000元。
孙静委员说,上海家庭对幼儿托管服务的需求显著 、缺口很大,上海应加强先行先试,探索社区公共托育服务模式。据介绍,上海现有的托育机构的建设标准,仅能参照2005年版《上海市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和2006年《上海市民办早期教养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准入门槛过高,制约了市场、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孙静委员代表市妇联建议,应在市级层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共同推动0~3岁公共托育法规政策与标准的制定,探索机构办托、企业办托、家庭办托等多元模式,从而建立覆盖人群广、服务层次丰富、供给渠道多样的托育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