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从“养老”说起。
《汉语大辞典》对“养”和“老”有多种界定,结合“养老”的对象和内容限定,取“养”具有“供养,奉养;治,调养,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这两种含义;“老”也应包含“老年人;老年,晚年”两种含义。因此,“养老”一词可以界定为从经济/物质上、身体上和心理上给予老年人以照料、支持和关怀,使其身心愉悦,安享晚年。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这个概念说得有些绕,可能大部分的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觉得养老离他们还很远,现在聊这个对他们来说还操之过急。不过,尽管我们自己还年轻,但我们却无法否认我们的父母正在一点点老去,甚至一部分80后已经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责任,我指的是包括经济上的赡养。
需求决定市场
为什么做养老?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1月,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182万人,占总人口的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74万人,总人口的10.47%,老年抚养比达到14.3%;上海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30.2%,上海市老年抚养比50.2%。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我们对比一下。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该地区进入老龄化阶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甚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然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政府的养老责任收缩,家庭、个人成为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随着老年人口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增加,以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照护功能趋向弱化,且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老年照护问题日趋突显。
近年来,政府日益重视老龄事业的发展,提出要努力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由此可见,现实老龄问题的存在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使得养老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这也是我们坚定的选择做养老的原因之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库为何要做研究?
《孙子》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做养老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智库养老要做“研究”。只有深刻了解每个老人在不同阶段的动态需求,了解养老市场的需求现状、发展脉络和走向,了解政府的政策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地为每个养老企业及个人提供优质服务,从而间接地为广大老年群体体面而有尊严地安度晚年贡献一己之力,同时实现作为一个养老从业人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坚持的理由。
智库研究的内容包括机构或社区老人需求调研、养老从业人员的生存发展现状、机构发展现状、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政策分析与解读等多个方面,涉及面包含了养老领域的每个关键环节。每一个智库人都本着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把工作作为一项有意义的事业来经营,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不是别人,是我们的长辈,是把我们养大的父母,是大国家和小家庭鞠躬尽瘁可歌可敬的前辈。社会在飞速地向前发展,但我们应该牢记初心,我们从业的是一份充满人为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粮草先行还是学思并进?
年轻并富有活力是智库的典型特征,我们中有从业多年经验老道的“白骨精”,也有刚从高校走出来仅凭着一腔热情便投入养老事业的新手。尽管有悬殊和差异,但我们从没有停止过一件事:那便是学习!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好像应该摩拳擦掌,先做足了准备,再竭力全力地打一场攻坚战,仿佛这样便可以旗开得胜。然而,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和广大老人的迫切需求让我们来不及等待,我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一线工作中去,去亲身感受老人孤寂的老年生活,去学习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去构思养老设施的设计安排……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经历中总结分析,提炼升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也踏踏实实地创造。学思并进,是我们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对每一位客户和每一个老人的基本尊重,就像我们的slogan所描述的一样:“智库养老,懂,无止境。”
购书入口:http://weidian.com/?userid=789192966

(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