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学游泳”谈起。
我们小时候学游泳都是先扎了猛子下去,身体慢慢适应水的浮力,手和脚慢慢适应联动,眼睛适应刺激,呛了几口水,才慢慢学会浮沉,游起来了,以至于越游越快,甚至学会了各种泳姿,而这一切都是在跳进水的环境下完成的。如果有人跟你说,我是一名游泳天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先在旱地上把游泳学会,然后跳进水里就可以直接游起来,你一定认为他疯了。看来还是要先进入实际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会游泳。但也不尽然,如果你连泳装泳裤是什么,基本泳姿是怎样的,如何憋气,水温几何,河底有没有水草都一概不知,那跳进河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在大多数人类行为选择上,都存在着一对问题,究竟应当先上船还是先买票,即做事情应当只争朝夕先做起来再说,还是谋定而后动。
而双方也都各有道理:前者认为只有先进入一个领域,才会有实践经验,能够帮助你认清环境,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战略规划。而后者认为不打无准备的仗,如果不了解不理解没有足够的积累,贸贸然进入一个领域,其失败的几率是很高的,至少会多走一些弯路。
这对选择落实到养老行业中,就有很多现实的问题。由于近些年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保持目前的老龄化速度,到2050年几乎每3名中国人中就会有1名老年人。随着这股老龄化浪潮,也催生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而目前公办的养老设施、为老服务、从业人员在数量和结构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供给短缺。国家与在地政府也出台了很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法规,以期实现养老服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
根据专家预测,在十三五期间,所谓“白发红利”的养老产业市场将突破万亿元规模。应当看到,养老产业名曰“链条”,实则是一个横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系,包含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生活照料、辅具消费、旅游养生、法律援助等各个领域,而每个分支领域,政府都有相应的投融资、土地供应、人才培养、税费优惠与补贴支持。这就吸引了很多企业纷纷进驻了这个行业,其中不乏地产、医疗、金融、旅游、互联网企业,甚至众筹、培训学校也开始转战养老市场,一时间百舸争流好不热闹。他们往往并不深入了解养老行业,各执一端,从自身的行业角度去介入养老市场,而初衷则是为手里的热钱寻个好去处。
但大多数“先上船”的企业也面临着“发展掣肘”。一是养老产业的资产流动性和回报率较低,影响到企业深耕养老行业的决心,可能导致“捞一票就走”的心态;二是虽然有明确的养老政策支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懂得政策如何解读、运用,如何做才能跨过门槛;三是企业的角色定位不明晰,投资商与运营商没有真正分离,没有让懂行的人放手做擅长的事。
而另一方面,“先买票”的企业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痼疾”。一是在整个养老生态圈中定位不清,对养老行业的研究既与体制内的统计部门、民政部门、老龄事业部门在功能上重叠,又与体制外的大型咨询公司在业务边界上纠缠。二是由于“轻资产”运营的现状,研究型或平台型企业缺乏稳定的“变现”渠道,使得企业落入衰退陷阱。
如此就需要“先上船”与“先买票”的企业相结合来解决各自的发展瓶颈。首先,双方的合作就拥有了比较坚实的资金后盾,来抵冲养老产业周期长、规模大、资金回笼过慢的问题;其次,由于管办分离,让懂行的人做运营,联结了业内资源,避开了政策“暗礁”;第三,地产、医疗、金融、旅游、培训、互联网等行业原本拥有的大量客群可以导入到养老市场,增加了客户基础覆盖率;最后,研究型机构自身就是一个资源联结、信息开放的平台,可以将医疗、金融、护理、家政、旅游等养老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组装起来,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务。
智库养老的定位便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在这个养老领域“互联网+行动”的时代,只有更好地将个性化定制、信息分享、智能服务、互联网思维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为上船而买票”与“为买票而上船”的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