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年过八旬的王奶奶给上海一档著名的广播咨询节目打去电话,说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她是一位独居老人,经济条件也有限,于是所在街道居委根据相关政策,给她安排了一位家政服务员,一周六天上门,每次做一个小时的家务。但是这位家政阿姨隔三差五请假,经常一周只上四五天班。对此,老派的王奶奶不太满意,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口,于是向主持人求助。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这个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家政阿姨觉得(嘴上也是这么说的)“钱又不是你出的”,于是便为自己的偷懒找到了最好的理由。这显然是个伪命题。我们知道社会中的“分配”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一次分配就是工资、劳务、投资等收入,二次分配则是通过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收,由政府在社会各阶层之间进行的“兼顾公平”的统筹。家政阿姨的工资,看似是“政府埋单”,其实也是老年人在“二次分配”中所得并进行支付的。类似“钱又不是你出的”这种想法纯属狭隘之见。并且,不管钱是谁出的,只要领了工资,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工作和责任,这是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契约精神,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近些年,政府层面对老年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充分,在有条件的区县街道,免费为需要帮助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配置家政服务员的举措有着很好的初衷,相信在实践中绝大部分家政服务员的表现也是得到认可的。但就王奶奶的这个案例来看,也可能有个别人因为“钱不是老人出的”,就产生了轻慢的想法,甚至还偷起了懒。
在节目中,主持人鼓励老太太,“即便钱不是你出的,也是你按照规定应该享受的,有什么要求就应该提出来,对方既然做了这个工作就应该把它做好,哪怕是不领钱的志愿者,也应该是这样”。同时,主持人的回答也提出了另一个观点——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有限,琐碎事务甚是繁重,要他们时时刻刻监督家政服务员并不现实,但是老人如果对家政阿姨的工作不满意,也完全应该及时向他们告知——因为政府层面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
,那就要把好事做好。老人的监督和意见,其实也是在帮助和促进政府层面改进自己的工作。
这一番话说到了点子上,也说动了原来觉得有点“拉不下面子”的王奶奶。笔者以为,在这个问题中,除了老人自身碍于情面之外,相关部门的监督工作或许也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到一定时间,主管部门可能会请老人打分、反馈,但是如果这份问卷让家政阿姨带上门,那谁“监督”谁岂不是反转了?调查结果自然也可想而知。监督这样的家政服务人员,我们不能仅靠老人主动维权,相关部门在工作实践中多“抠”细节,才能把这样一件好事做好做彻底,并且长效地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