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深度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为应对护理服务供需矛盾,上海市于2017年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先行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六险”时代已经来临,将通过精准服务,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那么,这里的“精准”具体表现在哪里?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1、以统一需求评估为媒介,精准定位长者照护需求
关于“精准”的理解是一个“精确识别——供需对接——精确管理的过程”,首先就在精确识别上,精确识别需要工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就是长期护理保险精确识别的工具。
为实现需求上的精准定位,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通过定点评估机构组织评估人员上门完成评估调查,按照已经确定的分级规则,通过长护险信息系统的评估计分软件对评估调查记录给予综合计分评级,包括“正常、照护一级、照护二级、照护三级、照护四级、照护五级、照护六级、建议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在此基础上,通过老人的照护等级,精准定位老人的服务需求,并着眼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计划的制定,在供给上形成有效对接。
2、在服务供给上,从机构类型和服务内容双角度进行精准对接
供需对接是把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与参保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有效对接,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服务计划。
一方面,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的自主选择,进行养老服务分派,梯度提供社区居家老年照护、养老机构、护理院等老年照护服务,确认相应的服务形式,包括社区居家照护服务、养老机构照护服务、住院医疗护理服务。
另一方面,在照护等级评定的基础上,制定服务计划,要求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根据评估等级,按照长护险护理服务的有关规定,由执业护士或中级及以上养老护理员初步制定服务计划,并指定护理服务人员当面向服务对象或家属征询意见,确认相应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在供给上实现精准对接;
3、通过信息化系统和专业服务队伍,提供精准管理及专业化服务
长期护理保险为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在服务的精准管理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信息系统,实现与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连接互通,并且通过建立基于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为基础的社区居家照护子系统,实现上门服务过程中的服务内容派送、服务时间监控、服务结果评价和风险预警呼叫等,在服务上实现信息化的精准管理。
另一方面,服务的专业化保障。养老护理服务的专业性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问题,如何保证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专业性,在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就要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资质做硬性规定,上海就明确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人员,应当是执业护士,或参加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等职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保证了长护险服务的专业性,并且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长护险服务人员和机构培训的积极性,扩大了专业性护理服务的供给,也实现了长护险服务的专业化保障。
可见,长期护理保险的“精准”就表现在这样一个“精确识别——供需对接——精确管理”的过程。
智库养老作为唯一一家非官方单位参与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清单的制定,在长护险试点期间研发出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系列培训课程,提供关于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理解和应用的讲解,详见:http://www.hdb.com/party/f3g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