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开创广西养老服务改革新模式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2017-02-28 00:00:00
分享
2016年兴业县总人口76.4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0.6万人,占总人口的13.88%,且以年均3.2%左右的速度增长。兴业县五保供养对象4291人,其中集中供养725人,失能、半失能约200人……兴业县人口老龄化,是我市老龄化的一个缩影。兴业县将全县172家养老服务机构捆绑打包给广西仁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经营,实行公建民营运营模式,开创了广西养老服务改革的“兴业模式”。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记者了解到,仁康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在兴业县北市镇、龙安镇和葵阳镇已经成功运营,已安置集中供养五保对象80多人,实行市场化接受社会老人25人。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都是公建公营,这种模式一是活力不够、供养水平低;二是投入不足、设备简陋且多是年久失修、缺乏专人管护;三是管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护理缺乏,导致床位空置率高,难以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公建民营是目前多地正在探索的养老模式,也是我市养老改革的试点方向。仁康养老服务中心大获成功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是怎样一种模式?
“政府建好房子,在国家所有权、集中供养对象人数不变基础上,承包给我们来经营。”广西仁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李总经理告诉记者,兴业县政府通过委托管理方式把全县公办养老机构整体捆绑打包给经营养老服务机构,由经营养老服务机构对2010年前建设的五保村实行撤并,不再安排五保对象入住集中供养,对2010年后建设的养老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在保证现有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对外招收养老对象进行运营。
接手原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后,仁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对原有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升级,兼顾高、中、低档次的服务设施,确立了对能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服务标准,从而提升服务水平。
北市仁康养老服务中心便是仁康公司重点打造的养老中心,占地2300多平方米,两栋建筑楼,共有68间房,设床位115个。“我们投入300多万元改造升级了北市镇养老服务机构,铺设沥青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如健身器材、文化长廊、无障碍扶手和椅子。”广西仁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李总经理表示,仁康养老服务中心统一建设风格、配备基础设施。
在北市镇、龙安镇仁康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建筑楼统一颜色,设置单间、标间和三人间,功能室齐全,阅览室、理发室、心理辅导室、特护室、医务室等,室外不仅有健身器材,还有文化长廊或者亭廊小花园,走廊上都设置了无障碍扶手和椅子,每个卫生间内也安装了无障碍扶手,能充分满足老人的日常梳洗、就寝、运动、用餐、更衣、移乘、医疗、康复、娱乐等生活需要。
专业护理员曾是公建公营养老机构的短板,公建民营后,服务中心聘请专职的护理员,全部都经过岗前培训护理技能等知识。
记者注意到,每间房里不仅安装了电视,为方便照顾老人,还安装了老人紧急呼叫系统。“我们正在做着APP工作,日后家属下载安装后,与我们工作人员约定时间,就可以在监控室里与老人视频见面。”李总经理说,分配房间时,一般是自理能力好的老人搭配半失能老人,“这样便于日常照顾,互相帮衬。”
记者采访时,龙安镇仁康养老服务中心医务室里,护士正在给一位老人量血压,随后医生问诊,药架上配备了日常小病所需的药品。
在养老服务业的改革中,医养结合模式是目前在大力推进的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养老与医疗的无缝对接,把老人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我们配备了2名医生,3名护士。”李总经理告诉记者,仁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属机构仁康医院,直接进驻到养老中心里,发挥自身独有的医疗资源优势,对全县五保供养对象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为大家提供及时、方便的医疗和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康复服务等,让老人小病不用出门。
“在医务室看病,五保供养对象费用全免,其他社会老人有医保的也能报销90%。”仁康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陈焕说,他们公司的下属机构仁康医院已经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真正实现了养老与医疗的无缝对接。
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试点成功,我市将大力进行推广、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资金投入,多点开花,覆盖全兴业,让更多的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李总经理说,传统认知中,大家都觉得去养老机构,就是等着生命的终止,然而他们致力于让老人来这里延年益寿,活出夕阳的风采。接下来,他们打算与老年人大学、义工队等社会组织、学校合作进行一些义演,丰富老人的生活,让更多社会人员参与进来,共同关爱老人。
72岁的梁景春,可喜欢这里的环境了
读书看报、下象棋、打纸牌、三五好友坐在廊下聊家常,健身区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轮椅上的老人与护理员耳语、时不时露出微笑……在日前举办的全市民政工作现场会中,记者跟随与会人员参观了兴业县北市镇仁康养老服务中心,与会人员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手机拍照感叹,养老服务机构也可以做得如此朝气蓬勃,一改大家对养老机构死气沉沉、荒凉的印象。这俨然是老人的乐园。
每个人都会老去,当你老了,都希望有个幸福的晚年,没有孤单相随,也不想变为留守老人,也许没有儿孙绕膝身旁,但一群同伴热热闹闹、相伴到老,有人照顾你的生活起居,不忧愁生计,每天快乐度过,一点点地老去……因此,看见这一幕时,记者很感动,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多美好。
比家里还漂亮,来了不想家
2月24日,天气阴冷,记者再次走进北市仁康养老服务中心,较往日变得安静许多,室外静悄悄的,原来,入住这里的老人们都到室内取暖了。
推门而入,梁景春大爷正在和室友在床上坐着聊家常。72岁的梁景春,是北市镇交剪坡村的五保户,入住这里之前都是和弟弟一起吃住,由于两次中风,他的自理能力变得较差,需要借助助行椅子才能缓慢行走,因此,也很少出门了。
在过完年之后,梁景春便搬来了北市仁康养老服务中心。沥青路、走廊和房间铺地板砖,干净整洁,有人照料,这是梁景春最大的感受。“家里房子都没有地板砖,这里环境比家里漂亮多了,住得可舒服了,又有很多老人一起,很开心呐。”说的时候,梁景春有点激动,本以为住不惯会想家的,但来到这里,生活起居都有人照料,时不时还可以跟大家打打纸牌、下下象棋,日子过得很悠闲,内心的孤独感已经无影无踪了。
李绍桂,102岁,是入住这里最年长的老人,精神面貌良好,坐在廊下看报纸。吃得好,住得好,有人照顾生活起居,比起独居,他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妈妈在这里,儿女都放心
张美容老奶奶,今年88岁高龄了,穿着厚厚的棉袄、棉鞋,戴着帽子,祥和的面容,看见记者,温暖的笑容绽放开来,她的听力已经退化了,表达言语不多,但是却一直对着记者说:“住得好,还有人送饭到床前吃,好得很呀!”
对她而言,这里也是家。
张奶奶不是五保户,相反,儿孙绕膝,家庭和睦,两个儿子在广东务工,儿媳在家务农、照顾孩子和她,因负担太重,经过家人商量,老人同意,便搬来这里养老。家人有空的时候常来看望老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通过微信,让老人与远在广东的儿子视频见面,或者发图片了解老人的情况。“照顾得很好,我们家属很放心,我在广东也能安心工作了,真的非常感谢护理员的照顾。”远在广东的儿子梁运生,通过微信向我们表达了他的感谢。
凑巧,与张奶奶同一个房间的室友,是她认识的朋友,两人本投缘,如今有伴安享晚年,老人自是心情舒畅。
饮食多样,老人胃口大好
在养老服务中心,住得好,饮食也不错。记者看到,在食堂的小黑板上,写着当日的菜谱。早餐:肉粥、白粥、面包;中餐:鸡肉、猪肉、芹菜、青菜、汤;晚餐:鱼、猪肉、豆腐、青菜、汤。
“我们一日三餐时间固定,都有不同的搭配,确保老人吃得营养又不油腻。”仁康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陈焕介绍,对于半失能、全失能的老人会将饭菜送到床前,自理能力好的老人则到食堂就餐。
很多老人笑着表示,来到这里胃口很好,一口气能吃两碗米粉,比在家吃得还多。
广西仁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李总经理指着食堂地上堆放的一袋袋大萝卜说,这些萝卜以及食堂吃的蔬菜,都是从当地的五保户、低保户等贫困家庭中收购过来的,与贫困户合作,一来可以让老人们吃到新鲜无公害的蔬菜,二来也可以参与到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由于天气寒冷,下午2时30分过后护理员会给失能老人进行洗澡,其他老人能自理的,护理员都会替大家放好热水,服务态度好,老人常夸赞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