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了实在的变化
上海老年报 作者:丁元元2017-03-03 00:00:00 分享      

      上网能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去年年中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55岁以上的老年网民占中国网民的3.69%,比2013年的1.9%增加了近一倍。那么,网海冲浪、使用社交媒体到底能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2月中旬,社科院与腾讯联合发布了一份《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老年人与网络”的话题提供了一种观察角度。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上网让老人不那么寂寞


  上网,能让老人觉得不那么孤独寂寞吗?答案是“有所改善”。调查统计显示,不上网的老人中,认为自己孤独感比较轻的为64.7%,而上网且使用社交网络的老人此数据则是72.8%。


  同时,老年人使用社交软件之后与子女联络的频率确实发生了变化。受访老人中有43.1%表示“有一点增加”,认为“明显增加”的则为15.9%,不过也有39.2%的受访者表示“没什么变化”。


  该《报告》认为:“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人在孤独程度上,略轻于不上网的老人。社交软件只让大约一半的老年人和子女联系频率增加,但更多老人期待和子女联络增加。”


  网络能力与医疗需求尚不匹配


  相比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老年人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需求在于寻医问药。


  调查显示,老年人期待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在线挂号为56.7%,一对一健康管理为36.4%,医院门诊安排和医生信息为24.2%,在线问诊为23.2%,在线支付12.0%,远程病例分析10.3%,远程医学影像则为9.4%。


  然而《报告》揭示了其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据统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经常上网查询医疗健康信息比例最高为上海,但也仅有3.0%,北京为2.6%,重庆、天津、广州、深圳分别只有1.7%、1.5%、1.2%和0.5%。


  不久前,在一场主题为“老年网络社区营造和自治”的沙龙上,记者就曾目睹一位女士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前一段,我在广播节目里了解到曙光医院有一位神经内科的专家,于是就预约了一个号。”约定的就诊时间是10点,她提前一刻钟到医院,仅仅等了20多分钟就看上了专家门诊。但她留心了一下,很多同样前来就诊的老人却说,他们都要早上6点就来排队,即便挂上号还要排在那些预约病人的后面才能看上病。“后来了解下来,我在网上预约,只比他们多花了2块钱。在取药时,一位羡慕我的病人拉着我问了很久,这样省心省力地看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就问她:‘你会上网吗?’遗憾的是,她说不会。”


  有孩子代购的老人更幸福


  调查显示,老年人日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前三位分别是微信 、QQ和新浪微博。老年人觉得社交网络增加的知识包括:生活常识(80.2%)、人生视野(51.5%)、兴趣爱好(34.7%)、养生/育儿知识(32.4%)、学习资料(18.2%)和工作技能(16.6%)。对于年轻人吐槽颇多的老爸老妈朋友圈鸡汤、谣言泛滥的问题,该报告认为:“老年人可能热衷于朋友圈里的生活常识和‘鸡汤’,如果你不喜欢那些缺乏考据的‘指南’,请和老人多沟通,给他们看真正的好消息、好文章。”


  此外,不少老年人表示,看到年轻人轻松地刷手机买单,颇感羡慕,但自己往往又担心用手机支付绑定银行卡会不会被骗 ,造成经济损失。调查显示,老人对于网购的主要顾虑是不习惯网购和看不到商品不放心质量 ,占比分别为59.3%和56.9%,此外认为退货麻烦、网络支付有风险和曾经上当的老人分别占32.2%、17.5%和8.5%。对此,调查者特别温馨提示:“统计显示,有孩子帮忙网上代购商品或服务的老年人,幸福感更强。”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