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们正在用珠珠做手工。
如果不是负责乐龄俱乐部,64岁的毛霞芬,生活轨迹和任何这个年龄段的上海阿姨没啥区别:在家带外孙女,忙着买汰烧。一年前,曲阳街道新装修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开业,想成立一个乐龄俱乐部,在物色负责人时,街道突破常规选中了她。于是,毛霞芬的日常作息变化了:每天下午1时至4时,以志愿者身份去乐龄俱乐部“上班”。
“别派个人来管我们”
乐龄俱乐部,说白了就是曲阳街道老年人各类兴趣小组和文化活动的综合组织。在街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楼,电子屏幕展示着俱乐部满满当当的日程表,活动地点就在四楼老人助餐点,利用餐厅空闲时间。以往这些兴趣小组都属居民自发,分散在各个居委会,人数远没有现在这么多。
曲阳街道服务办副主任盛鸣说:“街道成立乐龄俱乐部,是想把分散的兴趣小组集中起来管理,既为他们提供更宽敞明亮的场地,也能更有效地供需对接。”
根据经验,类似的组织负责人一般由政府工作人员或退休居委干部担任。但这会让一些居民反感:总觉得是派了个人来管大家。盛鸣说:“街道索性换个思路,尝试找一个‘群众领袖’。这个人要热心、有组织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品质。于是请周边居委会推荐,综合各方面考虑,最后锁定毛霞芬。”
毛霞芬很快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岗了。一听是平常和自己一起玩的老伙伴在负责管理,兴趣小组的成员们一下子感觉这个乐龄俱乐部“亲近了不少”。
“请你们给我个面子”
在毛霞芬的力邀和组织下,一个个兴趣小组很快入驻乐龄俱乐部。“我本身就是编织小组成员,自然把她们拉过来,摄影小组的负责人是我的邻居,也很支持我。”毛霞芬说。
有了固定场地,很多兴趣小组的特色活动就延伸开了。比如摄影沙龙负责人胡刚,开了十几年工作室,是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士。现在固定每周一下午在乐龄俱乐部义务为大家上摄影课,构图、光影、美学、PS无所不包,很快聚集了五六十位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摄影发烧友。徐阿姨原先零基础,现在单反相机都升级了3次。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这么顺利。有一次,两个兴趣小组因为互相影响而闹得不愉快,毛霞芬两边劝完以后又发了条短信给其中一位负责人:“相逢就是缘,请你们给我个面子。”也确实看在她的面子上,这之后冲突再也没有发生过。
“我就是来服务你们的”
毛霞芬的“面子”也不是天生就这么大的。去年乐龄俱乐部设立伊始,有些原先在曲阳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活动的阿姨们发现,怎么突然多了一个人来“管理”了?毛霞芬只是笑笑:“啥管理,我就是来服务你们的。”
每次活动开始前,毛霞芬总要把桌椅摆放整齐,把水杯、纸巾放好。毛霞芬还和各组商议,制定乐龄俱乐部规范条例以及各小组的专门条例。记者看到,在摄影沙龙的章程中,对会员的权利、义务、组织结构、财务制度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说明。每天,毛霞芬都会详细记录,将活动人数、活动照片一一存档,一本台账清清爽爽。
在很多会员看来,毛霞芬像是他们和政府之间的一座桥梁。盛鸣说:“让群众来管理群众这个模式,今年准备在曲阳街道另外两个为老服务站也推广开来。通过居民自治,实现老年人业余活动自我管理,既降低管理成本,调动居民积极性,还取得了政府管理所达不到的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