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学者进养老院”引发的思考
壹居壹格家具电商2015-07-24 00:00:00 分享      


      近日来,两则新闻在养老界引发较大的反响:一是保监会批复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条款及费率,广州市民潘女士、张先生与保险公司签约,以价值500万的房产抵押,每月领取1.5万元养老金,在自己原有的住房里养老直至身故,房产交由保险公司处分;二是北大教授钱理群夫妇双双入住北京某养老院。



首先,在国人传统的观念中,房产作为不动产,一直是传承给子孙后代的最具现实意义的财产。今天老人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的好一些,或者说为了缓冲越来越高的养老费用负担,对不起!房产我要自己享用了。不仅现在我要住,我还要把房产抵押提现,让有生之年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些,(当然,据报道已在北、上、广、汉签约的22个家庭,都是无子女或子女放弃继承的)。



这有错吗?当然谈不上错。只是对人们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老人不再为子女留多少遗产纠结,这或许是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亦或是传统道德观念上的一个倒退?子女对老人的行为在内心深处会赞同吗?



      其次,开养老院就是给老人住的,谁也没有权利说平民百姓可以住,北大教授不能住。为什么钱教授夫妇可以摈弃传统观念,在生活各个方面都还能自理的时候,放弃居家养老,选择入住养老院机构,继续研究和创作呢?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钱老抛开居家事务、放弃居家养老不会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不一定能请到可靠的保姆或家政人员。


      现如今,日益发展壮大的养老机构,在硬件服务和管理上开始有了提升,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正真“让老人安心、让子女放心、把老人当作自己亲人”的养老机构,使钱老这样的大学者也会入住其中,这应该是我们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可以欣慰的。


      “以房养老”,在中国能走多远暂且不说,但它对传统养老观念的冲击已经显现。或许正是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国人才能慢慢接受这一理念,使中国的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好些、潇洒些。“儿孙自有儿孙福”,年轻人的未来,留给他们自己去奋斗吧!一代人管好自己这代一已足矣……



      而“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在小编看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中,子女根本无暇顾及老人的养老起居,即使有心也无力,况且居家养老中,找这么一大批可以信赖托付的护理人员本身就是一大难题。



     从事养老产业的伙伴们:市场需要在鞭策我们,老人的选择在鼓励我们,把我们手上的事情做得好点,再好一点吧!让更多的老人能“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我们这批人存在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