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护士工作展现老年护理质量
上海老年报2016-01-25 00:00:00 分享      

   “我们也同样是护士”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中的护士长期存有诸多待遇差别,如何留住和培养专业医护人才成为养老机构的一大思考题。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在日前举行的以“医养结合”为主题的第二季中美养老运营高峰对话中,将“怎样通过护士工作展现老年护理的质量”作为论坛的一个讨论话题,而该话题的开篇就把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中的两种护士工作做了比较。看似都叫“护士”,但两者却在福利待遇、工作内容、心理感受等多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同。


  联络感情也是"技能"之一


  1991年出生的孙啊春在浦东新区老年特护院从事护士工作已有3年了,了解病史及过敏史、发药、换药、为老人监测生命体征等,除了这些看似与医院护士并无二致的日常工作外,孙啊春还熟悉每个老人的脾气秉性,与老人聊家常、安抚老人的情绪都是孙啊春需要掌握的“护理技能”。曾在医院实习过的孙啊春告诉记者,在医院,患者从检查到治疗的最长周期不过两周;但在养老机构,与入住的老人基本上都要长期相处,这样的模式很容易使护士和住养老人之间建立感情。


  “有时候,我给这个老人量了血压,隔壁床的老人就会假装不舒服让我去帮他也量量,我也会假装不知地去帮他量量,跟他聊聊天,这样老人就会很高兴,但这在医院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此的情景时常出现,对于孙啊春来说,他们之间不是医患关系,而是老熟人。“我们和医院护士在收入和工作内容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但我们也是护士。而且我看好养老产业,从没想过要跳槽。”孙啊春说。


  养老院医疗技术相对滞后


  “节奏慢”是陆芸对养老机构护理工作的最大感受,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沟通要慢、动作也要慢,“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在养老机构做护理工作。”浦东新区社会福利院原医疗部护士长陆芸自毕业后就在该院从事护理工作,有着十几年护理经验的陆芸说,家庭式的环境使得护士熟悉的医院床号消失了,每个护士都叫得出所有老人的名字,甚至熟悉每位老人的用药,而对新入院护士的首要要求也是“熟悉老人,熟悉福利院。”


  虽然内设医疗机构的医护工作者队伍在不断壮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陆芸告诉记者:“除了诸如静脉注射等基本技能外,我们能接触到的新技术比较少,直到我自己陪家人去医院看病才知道心肺复苏、导管等方面的技术已经这么先进了,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


  养老机构招人难、流失快


  在第二季中美养老运营高峰对话上,“怎么通过护士工作展现老年护理的质量”的话题中罗列出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护士工作的不同:养老机构中的护士工作包括关心老人的功能、关心老人的安全、与老人长期的相处关系等;而医院的护士工作则注重紧急问题、关注疾病状况、与患者短期的相处关系等。


  常年在湘、粤、浙等地招聘护理人员的上海杏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长松觉得,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护士的最大区别在于“心理落差”。“他(她)们中绝大部分都有医学专业相关背景,但一旦从事养老行业就觉得自己脱离了本专业,脱离了临床。”


  中谊福利院办公室副主任杨敏靓也向记者透露,自2012年该院内设医疗机构以来,12人编制的护士团队从未招满过,由于心理、收入等差距,大部分准护士都选择去医疗机构工作,而已招收的护士大多也会在两三年后跳槽,流失率达50%。“如何留住和培养专业人才是养老机构的一大难题,但这一点随着医养结合新政的推行应该会大有改观。”刘长松认为,未来会有更多的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这就意味着养老机构的护士工作在各方面都将“看齐”医疗机构内的护士工作,“这样,所谓的心理差别就消失了,年轻一代也应看到养老行业的前景,积极投身进来。”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