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布的数据,截止2010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同时,根据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约占老年人口总数6.1%。预计到2015年,预计到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8%。从这一系列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中国的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床位的需求更是庞大。
既然需求如此强烈,养老床位应该一床难求,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
一方面,社会养老资源分配不均衡。据民政部发布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年末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从年末在院人员的性质来看,其中半自理的35.0万人,不能自理的16.8万人。这也就意味着,有190.8万人是完全自理的老人!而真正需要得到专业照料服务的老人却入住养老院的比例较低,养老机构资源利用不均衡。
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指出,如今老年人口的状态是低龄化,50后、60后的这批老人是消费主力,但他们并没有那么需要养老床位。而从大量建设的角度也可以看到,床位的空置率非常高,北京的床位空置率为40%—50%,广东省有一半床位闲置,上海的养老机构入住率是70%。2013年底,北京上海中65岁以上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是4.2张,全国平均数是3.5张,快赶上发达国家了。然而发达国家计算入住养老院的年龄都是80岁以上,中国则是从60岁以上开始算。中国的养老床位建设并不是赶不上欧美,而是在老年人口低龄化时期,床位建设不易盲目求量,而应该注重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水平,特别是软件水平。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也指出,养老服务的提供,可以比做正反两个金字塔: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结构是正金字塔,失能老人只是最顶端的部分;向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则应该是一个倒金字塔,最顶端的那部分老人需要提供最多的关怀照料,可惜这部分是目前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