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养老保险
智库养老 Simon2015-07-15 00:00:00 分享      


  如何实现老年人老而富足,“优雅地老去”,有足够的养老服务支付能力是重要内容。养老服务支付的三驾马车:养老金、补充养老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国际通识性合理比例为:40%/40%/20%。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不断改革推进,初步建立起相对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但补充养老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两项普识性支付能力的来源未构建,这是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经常被提及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类似于日本的“介护保险”)是补充性养老保险内容的一部分,但是以国家统一保险的形式呈现,因为目前我国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比率已处于高位,所以出台这一制度,对企业和在职职工来讲,都会加重负担。


  以下内容简析一下我国的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的原因养老保险的内容。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不到20年的过渡期也比西方发达国家的100年要短很多。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养老金支出越来越多,但是养老保险基金供应却相对不足,因此,加大了基金收支赤字,给社会养老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不难看出,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的发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退休年龄提高,领取养老金时间缩短,金额也会相对减少。所以退休年龄也成为了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目前推行的过阶段性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抚养比例也是一种被动的做法,其目的是减轻养老金发放的沉重压力。除此之外,也可以适当提高养老保险金的个人缴付比例,以减小基金收支赤字。


  其次,与城市相比,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使得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及消费能力、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城乡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流动人口增多,出现很大一部分因政策问题参保困难群体。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异也使农村家庭保障问题不容小觑,农村人口对社会养老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基于此,我们可以重点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远不如城市,并且各地区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现实,只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和地区进行试点实施,然后逐步扩散,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鼓励个人多缴费,以个人账户为主,统筹兼顾;而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的地区,则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支持作用,以保障居民养老水平。



  如何实现“老有所养”,体面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任重道远。


  补充养老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两个问题的分析、实现路径,对笔者而言,系统理解难度很高,慢慢研究。


  本主题待续......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