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养老问题的大量思考,还是集中在养老金“缺口”上,却压根没考虑到,养老是一个劳动密集产业,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断层,使得养老护理劳动力极其缺乏。未来,这个缺口将由养老机器人来弥补。
“操作的时候你上身保持平衡,下压手柄60度,找准重心,几乎就不需要用力了。”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金杨敬老院内,锝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旭东正在亲自为护理员工培训这台来自德国的 S-max
sella载人爬楼机器人的使用方法,能否操作好这个“新伙伴”帮助腿脚不便的老人上下楼梯,是该敬老院员工技能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该机器人也被视为“养老机器人”。凡是独立或者辅助帮老年人护理生活的,广义地都称为“养老机器人”。
这台载人爬楼机器人外观上几乎与普通轮椅无异,只是在座垫下方多了带有机械腿的爬楼组件,座背后安装了操作手柄。孙旭东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爬楼机的两条机械腿其实是模拟了人类拾级而上时腿部抬起、下落的动作。打开电源,调节速度,长按启动键,两条机械腿从爬楼组件中缓缓伸出,抬起然后攀至下一级台阶,带动机身向上或向下移动,然后自动收回,如此反复操作完成楼梯攀爬。
2014 年初,金杨敬老院花费了近4万元向国内独家代理商锝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这台德国原装进口的爬楼机器人,最高负重135kg的 S-max
sella能够适用于台阶高度12到23.5厘米范围内的所有楼梯,操作手柄还能够调整宽窄以及高低,以适应不同楼道环境。“刚买来的时候谁都不敢用,现在加入了考核标准,可谓强制学习。”金杨敬老院院长邵莉娟向《21CBR》记者解释。
金杨敬老院的前身是陆家嘴街道敬老院,1997年因为浦东开发开放,从陆家嘴迁址灵山路一栋两层建筑内。“这里根本没法改建装电梯,虽然只有两层楼,但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尤其是老人生病的时候。”邵莉娟说,“特别在晚上,每个区域值班人员少,2楼老人一旦需要紧急就诊,还要找工作人员一起扶下楼,既花费精力还很危险。”如今,一位护工就能帮助老人轻松上下楼,护理资源因机器人得到了扩展。
金杨养老院的故事,显示了智能机器设备在养老护理中的巨大潜能,同时也预示着一个重要命题:学者们不能只估算中国社保养老金缺口,也要估算未来中国养老的护理劳动力缺口。养老不仅是花钱,也是出“力”。后者更重要。
Hello,新护工
2012年的圣丹斯独立电影节上,科幻影片《Robot
Frank》赢得了艾尔弗雷德.斯隆特别奖,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轻微失智老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故事。有趣的是,编剧Christopher D.
Ford为故事预设的时间是——“扑面而来的将来”!
影片上映后两年,名为“好博特”的机器人护工在昆山市的玉山福利院上岗。2014年10月末,《21CBR》记者在位于昆山市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园内见到了首批完成小试的好博特机器人。这款家居巡视服务机器人,高约40厘米,净重仅3公斤,由昆山工业研究院旗下瑞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它由三部分构成:安装有高清移动摄像头的头部、集成专业处理系统的机身以及充电座。
机身内置烟雾传感器、煤气泄漏传感器、门磁、红外等传统安防系统,一旦设备报警,好博特便会主动拍照并通过彩信以及邮件方式向主人发送警报。机器人配备有低电量自动回充技术,低电量时,会自主回到充电座进行充电。
而特别设置的老人跌倒传感器,则被瑞泰智能科技的市场经理李超称为最大的卖点,“跌倒传感器是佩戴在老人身上的,可以根据需要配多个,传感器的信号和机器人是相互联系的,一旦有信号传出被获取,它就会通过短信向主人发出报警信号。从传感器识别跌倒至发出警报有一个10秒钟的间歇,以判别老人是否是真的跌倒,是否可以爬起来。家属或者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设备远程操作机器人的摄像功能了解情况并采取救援。”
在玉山福利院试用期间,原本由多名护理人员完成的巡房任务被好博特取代,带有路径规划、壁障功能的机器人每天自动穿梭在各楼层,原本隔三差五需要巡房的工作人员则在办公室内通过电脑接收好博特传送的摄像画面,掌握老人的作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