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悄悄粘上养老
中国老年报2015-07-02 00:00:00 分享      
       一边是子女们熟练地用着互联网,找吃的、找玩的、找用的;一边是爸妈们闲坐一旁,或不解其乐,或欲试不能。这是如今不少家庭内的情况。 

       老年人与互联网,真的“八竿子打不着”吗?传统养老服务能否借“互联网+”的东风,创造新商机,带给老年人实惠?日前在京召开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研讨会”上,专家与业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互联网可以撬动养老市场 

       唯创国际集团董事长王振:许多的中国老人,不会上网,也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做了一个上千人的调查,发现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都不足3%。有人说老人舍不得买、脑子慢、看不清,但老人们回答得很可怜:就因为没人教。 

       老人用智能手机、用网络的比例如此之小,换个角度看,正说明市场的潜力是如此之大。 

       现在国内许多老年人,既有消费能力又有闲。让这些老年人习惯智能手机、上网购物,并且利用互联网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服务,不仅可以撬动养老市场,创造新商机,更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老年人与企业如何“双赢” 

       “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让老年人接受,那问题一定不是出在老年人身上,而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智能,还不够人性化。” 微信的运营模式,对我们很有启发。微信始终是免费的,那它怎么盈利的呢?它做的不是一个产业,是全产业链。链条的核心是社交,微信牢牢地控制了这个入口。微信支付、发红包、打车、订票等延伸出来的链条,才是盈利的。这就打开了思路。 

       我们做养老“互联网+”,也往往不是直接从老年人身上赚钱。老人在我们这里买东西,一般会更便宜。比如我们跟肉企合作卖牛肉,每斤售价比连锁超市还要便宜5块钱。我们让老人们得到了实惠,也给肉企拓宽了销路。我们跟肉企签协议,老人们付的钱,要在我们的账号上放一个月。我们做的,其实是金融模式。 

       再比如,快递在“最后一公里”的人工成本很高,我们就鼓励老年人到实体商城自取,这样就能把商品成本减少8%。老人的货到了,我们会给老人打电话说:如果您自己来提,我们可以送您3个鸡蛋。这样,老人一般都愿意自己来提,到了实体商城有时还会转一圈,买一些别的回去。通过上述这些模式,就实现了“双赢”。 

       “互联网+”养老,企业该怎么做? 

       全国老龄办巡视员阎青春:第一,要有开阔的发展思路。要真正使老年人能得到他们满意的各种服务,特别是在家门口得到服务,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第二,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要真正把市场的机制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的全过程。第三,要有优质的服务保障,服务人员要经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第四,要应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把养老服务融入到网点中。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缪力:对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要在科学调研、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做精细化的分析。需求分析越精准,养老服务业的产品就会越有针对性,才会产生积极的效益,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要做好养老服务业产品,还要搞好顶层设计。一定要使所有参与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受益,包括投资者、经营者、传播者与服务对象。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赢。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互联网+”养老服务。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