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推行两年未成
工人日报 2015年11月12日06:23 2015-11-12 00:00:00 分享      

      武汉:居家养老“一键通”,推行两年“通不了”


  直接按一个键就可享受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助餐应急、精神慰藉等四项基本居家养老服务,这是武汉市2013年做的十件实事中的一项。该项实事内容是: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制镇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20万部具有“一键通”功能的手机。然而,《工人日报》记者日前走访发现,“一键通”推行两年仅在一社区实施得较好,在其他社区,居家养老“一键通”几乎形同虚设,仅能当手机使用。


  11月5日,记者在武汉百步亭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看到,8名接线员不断接听着来自社区不同“一键通”终端的诉求。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他们每天都要接80个到100个电话。


  市民张大爷觉得“一键通”好用,感觉电话那头就像百事通,知道老人每个麻烦事该如何解决。可是,在搬到百步亭社区之前,张大爷从未觉得手中的这“一键通”好用过。“原来的社区服务跟不上,‘一键通’除了可以打电话没啥用。”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武昌区一社区。据了解,该社区的“一键通”平台是2013年11月运营的,共有765名老人领到了“一键通”手机。可是,社区专员却基本没有接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要求服务的电话。在武汉其他社区,“一键通”同样遭遇尴尬,几乎没有老人使用。


  武汉市投入巨资推行的“一键通”为何没有发挥它本来的作用呢?在老人们看来,“一键通”无法提供承诺的服务。家住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跃进社区的徐大爷对记者说,他想用“一键通”求助医生或者买东西,但“一键通”根本没这些功能。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这背后,是“一键通”平台维护及服务难题。武汉市当初的设想是,将“一键通”打造成“10分钟养老圈”,由“一键通”终端和社区、街道、行政区三级信息服务平台及签约服务供应商共同构成,但最后所有的操作都落在了社区身上。


  武汉市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因为“一键通”信息处理系统平台是按来电者的户口所在地落地的,信息的最终处理还是回到社区进行。但在缺钱少人的社区,要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实在不易。同时,由于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不够,需求又很分散,供应的规模不成效应,很多供应商也不愿意提供服务。


  对此,有专家认为,武汉一个社区一枝独秀恰恰说明了“一键通”困局的破解需要的是政府政策的真正接地气,不能简单依靠一个设备来解决庞大的居家养老问题,而是要将设备背后的人力、物力以及机构成本全盘统筹规划。


工人日报讯 (记者张翀)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