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坚持到江东门纪念馆做志愿者 常年为楼下独居老人做饭买日用品

姓名:吴健 出生年份:1949年6月19日 身份: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江东门社区居民 格言:多帮助人,自己快乐。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文 秦怀珠/摄
由南京市文明办、宁波银行南京分行和江南时报共同推出的寻找社区模范活动,今日为您带来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江东门社区居民吴健的故事。
吴健,热心肠,人称吴大姐,是南京市建邺区江东门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五年前退休,今年66岁,在闲暇之余吴健总想找点事儿做,于是找到居委会主任说出了心里话。主任热情地将服务志愿者使用的一个红马夹一个红袖标递到吴大姐手里。从此,她走上志愿服务道路,也成了全建邺区社区志愿者的标杆。
戴上红袖标到江东门纪念馆服务游客
吴大姐居住的小区康怡花园紧靠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江东门纪念馆),每天这一带游客如织,人流不息。许多外地游客人生地不熟,坐个车,赶个路的,常有东西南北分不清的,吴大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想:如果自己能帮助这些游客,那不也是志愿服务嘛。
于是,她开始每天穿着马夹,戴着袖标,全副武装地来到江东门纪念馆,穿行在人流之中,提醒游客入馆排队,注意看好随身物品。“老伴去世了,孩子们每天要上班,我也不会赌钱。因此当服务志愿者,孩子们都非常支持我,认为这样也算老有所为。”
一次,吴健看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不停地哭着喊“妈妈”,上前一问才知道,小女孩和家人走散了,女孩不停地大哭。听到这样的哭声,吴健也心急如焚。她弯下腰拉着小女孩的手,一边耐心地开导安慰,一边与纪念馆保安联系,及时用广播发出寻人启事,不一会儿,满头大汗的小女孩爸爸妈妈从云锦博物馆方向赶了来,见小女孩安然无事,爸爸妈妈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可这时,吴大姐已消失在人群之中。
曾一天在纪念馆服务9个多小时
在纪念馆周边巡逻服务成了吴大姐每天生活的必选题。有天一大早,她来到纪念馆入馆的东门口,就见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中年男人,用手托着怀里的遗像,蹲在门口喊冤。
吴大姐一问才知,中年男子的爱人,去年不幸因车祸去世,中年男子认为法院判得不是很公道,于是来到纪念馆想搞点大的“动静”。因为地点敏感,吴大姐马上意识到如果让这一情景被人拍摄传到网上,会给城市抹黑。
于是,她马上向110报警,同时不停地劝导中年男子,不要采取这种不当手段来获得眼球和同情。
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中年男子终于打消了“闹一把”的念头,带着三个孩子走了。
像这样发生在吴大姐身上的故事很多很多,每天吴大姐都要去江东门纪念馆转一转、看一看,见到游客就会热情地问上几句,指个路,认个车站,帮着看管一下物件,甚至拿出自己的手机,帮着游客打电话。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吴大姐做得特别认真。
吴健回忆:“从去年青奥会开始,我成为一名志愿者。青奥会期间,时间最久的一天,我在纪念馆附近志愿服务了9个多小时。如今会回社区帮帮忙,每天在纪念馆当志愿者的时间要少了一点,4个多小时。”
不顾流言蜚语常年照顾楼下老人
在日常生活中,吴大姐也是个热心人。她居住的楼下有一位独居老奶奶,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吴大姐就经常下楼看看老人,帮着老人做点吃的,收拾收拾房间,买点生活用品。
这几年,老人行动更加不便,头脑也有时糊涂,她每天一早,就坐在楼下等着吴大姐,叫吴大姐买这买那的,有时将十块二十块的钱,就随便摔到吴大姐怀里。最多的一次老人掏出了几百块钱,而吴大姐都在事后上门时将钱悄悄塞到老人的口袋里。
有些人见老人头脑不好、随便花钱,一些闲言碎语就冲着吴大姐来了,说什么吴大姐这样照顾老人,肯定是打“小九九”,还有的说吴大姐还不知拿了老人多少钱?面对猜疑和指责,吴大姐也曾打过退堂鼓,可她又想到俗话说得好:“身正不怕影子邪!自己只要不做亏心事,让老人有所依靠,有所快乐,自己就心满意足了。”这件事也传到了老人女儿的耳朵里,老人女儿半信半疑,可当老人的女儿从外地来看望老人,得知老人一个月真正的开销只有几十块钱时,才真正了解吴大姐的为人。当老人女儿拿出钱来要补偿吴大姐时,吴大姐却婉言谢绝了。
“社区里有家庭不和、老两口吵吵闹闹的,我也常去调解。”吴大姐说,经她调解的家庭现在都和和气气的,看到她感谢得不得了。在她看来,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退休的好时光,不能全部用来享受,闲暇之余投入到社区的志愿服务之中,当一名志愿者,才会体会到那份乐趣、那份成就、那份责任。“现在我没什么想法,就是多帮助人,自己快乐。多做正能量的事,真过瘾。”吴健说。
温暖你我他 社区正能量
中国江苏网9月2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