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扬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108.75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3.59%。然而,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有着如此巨大需求的养老市场,“生意”却并不那么好做,有的养老院出现了关门现象,一些养老院的居住率仅达五成左右,这是为何?
图片来源:原文
老人情愿租房请保姆
不肯住养老院
冯先生在扬州一家事业单位上班,这些天,冯先生和两个妹妹为父亲租房一事忙得团团转,房子租大了父亲不肯,怕浪费钱,房子租小了他们又怕父亲住得不舒服。冯先生说,父亲今年82岁了,这些年,老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早些年母亲刚去世那会儿,父亲是在三个子女家轮流生活的。然而,冯大爷看着孩子们白天忙工作,晚上又得照应老小,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提出租套房子单独过,请个保姆照顾自己。然而,姊妹三人商量后,提出让父亲去大型的养老院生活,冯大爷当场拍桌子反对。冯大爷表示,孩子们想把自己往外赶,住养老院丢家里人的脸,“我不习惯去养老院,再说外面人会怎么议论啊。”
问题
养老院看似很美
但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
“送父母去养老院也是迫不得已。”今年49岁的秦女士介绍说,她自己在外企上班,几乎每天都要加班,丈夫在南京工作,夫妻二人都没什么时间照顾父母。秦女士直言,扬州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一些小区周围的养老院普遍条件都很一般。她告诉记者,之所以把父母送去价格较高的民办养老院,也是看中这家养老院服务周到,开展的活动多,入住的老年人多,大家也能做个伴,“现在好点的养老院每月开销都在5000元以上,但是为了父母晚年生活舒适,我情愿多花钱。”
市民冯先生表示,他最近走访了几家养老院,发现这些养老院的入住率都很低,有的小型养老院入住率还不足五成。冯先生认为,这或许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大部分人还是想自己养着父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市民普遍认为,现在普通养老院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这里说的需求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譬如治疗养护等等,还有许多人性化环境方面的,比如精神方面的需求,一般养老院很难满足。所以很多时候,老人们聊天时甚至会把子女一周、一月看自己几次作为炫耀的内容之一。
调查
养老院现冰火两重天,有些入住率不足五成
这几年,居家养老的方式在我市被广泛推广。不少市民认为,这就是在社区里建个“托老所”,老人们通过社区里集中建立的食堂、医疗设施、娱乐设施,在一起安度晚年,“放学”了就各自回家。对于那些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则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来解决问题。
扬州一家民办养老院的负责人表示,在业内人士看来,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其实不存在养老问题,存在养老问题的是那些半自理或者需要全护的老年人。一位社区工作人员直言,现在大家看到的居家养老更像是老年活动室,现在发展到可以提供午餐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养老院的入住率还不足五成。这些养老院的负责人很无奈地表示,如今老年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像精神慰藉、医疗等方面的照料需求,他们还达不到。一些老年人和子女到养老院看了之后,表示不太满意,就离开了。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会养老,物质方面的需求真到了半自理、全护的阶段反而不会有太多要求,这时候反倒是精神、医疗方面的需求更多。这一点在目前的养老体系和人力架构下,很难去满足。
破解
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引导养老服务业走向市场化
从全市各地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看,虽然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实际能提供给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还不多,服务质量还不高,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一些养老服务员的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高,且人员流失很大。专家表示,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要更多地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多为社区组织建设、运营和管理,由于社区人少事多,且缺少相关的保障经费,造成运营难以为继。一些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和民营机构虽有参加的意愿,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特别是缺少政府购买服务或服务外包的配套政策,导致养老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局面还未打开。专家指出,这些都是养老服务业急需要破解的难题。未来几年,我市相关部门会研究对策,出台方案,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编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