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父母的目光下长大成人,当我们羽翼丰满独立前行时,我们的回眸一笑是对父母的最好奖赏。然而,当父母在我们的目光中渐渐老去,当患有失智症的父母从我们眼前走过,我们多希望他们也能在小路转弯处停下来,回头看我们一眼,但他们的背影却仿佛在说:记住我。
因为绝大多数老年痴呆症(又称阿茨海默病)患者都有记忆障碍,对亲属来说,老人能记住他们也成为奢望。连日来,记者采访得知,由于对疾病存在认知治疗误区,家属缺乏照护技能,专门收治机构难寻等原因,目前,山西省城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失忆并不遥远
国庆期间,因为孩子们都要回来聚餐,在老伴叮嘱下,市民张大爷早早买好了菜。可当全家人准备做饭时,张大爷却又穿好外套,嚷着出门买菜。女儿和老伴都告诉他“菜已经买好了”,可他就是不信。家人只得带他到厨房,“你看,菜不在那儿吗?”虽然看到满筐的新鲜蔬菜,张大爷还是一点也想不起来。
张大爷就是典型的阿茨海默病患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而失忆、迷路走失、幻觉妄想、焦虑抑郁、生活不能自理等都是这种病的症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患阿茨海默病的失智老人持续增加,目前我国约有600万至800万名患者,每年新增30万至40万人。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约为5%,8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高达30%。阿茨海默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病、恶性肿瘤、中风之后,威胁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山医大一院神经内科在2009年成立记忆门诊,但由于民众对记忆障碍知晓率低,当年,到神经内科就诊的万余名55岁以上患者中,74人出现认知障碍,其中自觉因认知障碍而就诊的仅有28人。此后,随着市民对疾病认识加深,记忆门诊的就诊人数逐年增加,截至去年,该科接诊认知障碍患者1.5万人次。
治疗陷入误区
尽管阿茨海默病患日益增多,但很多家庭尚未做好应对的准备。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还存在认知和治疗的误区。
山西省城某高校的赵教授也被查出患上老年痴呆症。可一听“痴呆”两个字,老人就不高兴了,觉得是件丢人的事,再也不愿出门。由于长时间不与人交流,赵教授病情很快恶化,不仅变得沉默寡言,认知能力也快速下降。其实,患者和家属要纠正认识。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脑部疾病,患者的脑细胞会急速退化,但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精神病。
此外,很多家属认为老年痴呆和别的病一样,吃点药,住几天院就治好了。其实治疗老年痴呆可不只是吃药那么简单的事,更需要家属积极配合,正确的护理和认知训练更是重中之重。
“老人治了一个多月,怎么没见好转,是不是诊断错误或者现在吃的药不管用呢?”不少家属在复诊时总是这样问医生。对于这种情形,家属也要认识到,老年痴呆症并没有特效药物,现有药物只能延缓患者脑功能的退化,治疗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护理差距明显
“能看出这位老人有阿茨海默病吗?”与多数失智老人不愿与人沟通不同,70多岁的桑奶奶与人交流无碍。事实上,根据医生最近的评估,桑奶奶的认知能力只有2分。这个分数其实很低,如果是没有坚持认知训练的患者,此时已很难与外界交流了。桑奶奶的好状态要归功于老伴李爷爷。自从桑奶奶患病,李爷爷就积极向医生请教,寻求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得知社交活动有助于锻炼认知能力,李爷爷几乎每天都陪她出门,桑奶奶甚至还能和公园里的伙伴们一起跳舞。
“老王,刷完牙,漱口水要吐出来。吐,知道吗?”每天一大早,何阿姨就要打理老伴王师傅的吃喝拉撒。可她话音未落,王师傅还是把漱口水吞了。何阿姨没有生气,再次接水,盯着王师傅漱口,又递上毛巾让他擦嘴。可“调皮”的王师傅专注地把毛巾叠好又抖开,完全忘了擦嘴的事。还有一次王师傅忘记煤气灶上正在加热的油锅,要不是何阿姨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担心再出什么意外,何阿姨连厨房都不让他进了。结果原本性格外向的王师傅变得不爱说话,后来连基本的自理能力也丧失了。
“过去,还有人说说贴心话,现在,他变得少言寡语,我还得整天围着他转,伺候他。家里有了事都是我一个人扛,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采访中,何阿姨的话让人一阵心酸。
照护机构难觅
由于经济水平和伦理道德原因,我国90%以上的失智老人只能由亲人照料,其中76%以上的家庭照料者感到压力和焦虑。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照顾王师傅的责任全压到何阿姨身上,她也觉得有些吃不消。家人也尝试找个专业的照护机构,但跑了省城不少医疗养老机构发现,找个放心的照护机构真难。
因为医疗资源有限,除非发生了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普通医院一般不收治老年痴呆症患者。常规养老院也大多不愿接收,即使多加费用接收了,他们对患者的照顾也仅限于吃饱穿暖,按时吃药,与老人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而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也仅收治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此外,民政部门在山西省城100多家社区设立的日间照料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呆在社区,晚上回家由家人照顾,但他们的服务对象也是能够基本自理的老人,而真正需要有人照料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依然无处托管。
目前,山西省城的养老方式无外乎家庭养老、普通敬老院养老和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居家养老,但这3种方式对需要由专业人员照顾,帮助老人康复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都无济于事。
亟需专业指导
山医大一院神经内科的李阳医生告诉记者,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对于失智老人的照护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种是设立具备专业人员的养老机构,集中照料这些老人;第二种是对社区日间照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接收能够部分自理的失智老人;第三种就是几家失智老人组成一个互助团体,大家共同聘请一个照护人员,或是亲属轮流照护,分担照顾失智老人的压力,对亲属来说也能缓解其焦虑情绪。
医生指出,老年痴呆症属于认知功能障碍疾病,在病情发展的数十年内,患者会逐步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直至死亡。目前,老年痴呆症只能靠服药、调整生活习惯、认知干预、运动锻炼、心理社会支持等来减缓病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减轻照料者的负担。
为帮助基层社区医生和阿茨海默病患者家属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开展正确照料护理,今年9月,山医大一院神经内科启动了一项名为“阿茨海默病社区及照护者支持项目”的公益项目。
这项计划受到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支持,计划在三年内在省城招募十家社区卫生机构和100个阿茨海默病患者家庭,并对社区医生和家庭照护者开展相应培训,使更多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识别和诊治,也使认知障碍患者能持续接受高质量的全病程干预,体面地生活。
改变生活习惯
根据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流行病学调查,山西省60岁以上老人中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为3.7%,其中城市患病率为1.6%,农村老年痴呆患病率为5.8%,农村老人的痴呆患病率约是城市的3倍。
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发病率差别这么大呢?“这主要是由于城乡的生活习惯差异和城乡居民的防病意识差别造成的。此外,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较低,上了年纪既不能干农活,也缺少其他的社交娱乐方式,子女又忙于外出打工,与老人的交流较少,也增加了老人的发病几率。”李阳医生告诉记者,研究显示,年纪越大越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得病;家族成员中有得过类似疾病的,发病可能性会增加一倍。上述因素是无法预防的,但还有一些生活习惯方面的诱因则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避免。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脂、脑卒中、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引发阿茨海默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持饮食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盐分及动物性脂肪,并进行体育锻炼,防止动脉硬化。避免使用铝制品炊具及食用含铝的食物,铝进入人体后会沉积在大脑内,诱发阿茨海默病。缺乏锌等必要的微量元素,大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引起血管病变。过度饮酒会导致肝机能障碍,引起脑机能异常,更易得脑血管性痴呆。对于阿茨海默病患者来说,做做手指操,频繁活动手指,常做一些复杂精巧的手工,多做些感兴趣的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延缓患者脑部萎缩;鼓励他们参加群体社交活动,聊天、打麻将、朋友聚会等,既能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耻辱感,也锻炼其人际交流的能力,能帮助他们尽快找回乐观的心态和重返自主生活的信心。
本报记者 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