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老龄委了解到,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全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53.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5%,比“十一五”末增加了33.8万人。当下,我市正推广医养结合、“互联网+”等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长寿之乡”品牌。
老龄化命题已经成为横亘在每个城市社会发展路径之中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在烟台,养老机构有不少,其中有专业的养老中心,也有设置在小区、村居的居家养老点,但这些养老机构的配备还不够完善。人到老年,不光面临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随着身体各项功能的衰退,医疗保障应该是养老中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烟台目前的养老机构来看,其内设的医疗基本以基础护理为主,医疗保障功能还有待完善。兼具医疗和养老功能的养老机构应该是老年人养老最具吸引力、能提供最契合保障的去处。无论是从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依”来看,还是从城市提高社会保障福利来讲,医养结合都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养老模式,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日趋严重。以烟台为例,预计到今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15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3%,到“十三五”末,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80万,比重约为27%,即平均不到四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去哪里养老?让谁养老?与庞大的老年群体相比,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乐观。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今年年底每千名老人将拥有30张床位,这意味着养老机构只能为3%的老人提供服务。
与绝大多数的城市一样,在烟台,大部分的养老,还依然托付于忙碌着生计的子女,甚至依靠尚有劳动力的老伴老友。虽然社会保障网渐织渐密,我市也曾出台过借助民间力量、鼓励家庭养老等措施,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市现今养老机构虽有不少,其中有专业机构,也有小区管理的“居家养老”机构,但这些养老模式仍不算完备。即使是在专业养老机构中,条件再好也只是以“养”为主,老年人一旦有病还得往医院送,不仅给老年患者带来不适,还容易耽误病情。养老机构增加治疗功能,不仅能使老年人在生病时得到及时治疗,提升安全感,而且还可实现早预防、早发现,防患于未然。
医养结合应该是包括烟台在内的我国各个地区应对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对老年人来说,这种模式有利于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老有所依”。对整个社会来讲,可以打开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之间的双向通道,促进社会资源自由开放流动,提高整座城市的养老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