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下午,由上海养老先锋社群与浦东新区社工协会联合主办,由智库养老、乐慈养老支持,由上海养老网独家报道的“先锋派对2.0”的主题沙龙活动在普陀区宁夏路普陀创业汇顺利举行。沙龙围绕着老年社工、健康促进、失智干预、风险防范、照护用品、基础急救、临终关怀等方面进行分享和探讨。以下是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副秘书长胡如意女士为大家带来老年社工方面的分享:《社会工作介入家庭照护服务的优势与局限》。
胡如意女士分享会现场
胡如意: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活动是众筹的,首先代表发起方之一谢谢大家的捧场。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个活动,带来更多的业内或者跨界的交流,彼此在一个平台上交流。所以就从这一个议题上开始,我讲的是社会工作介入家庭照护服务这一块,这个趋势好不好,那也是因为我自己,我现在这个协会,其实有四年的时间,我是在负责一家叫乐耆的管理的工作。也因此,跟老年人,跟老年社会工作者结下了渊源。但参与到老年工作这一块的工作,是一个叫上海老伙伴的地方,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当我们照顾老人的时候,听到更多的是养老院,但是,百分之九十甚至表示百分之九十七的老人,是生活在自己的社区里,而这里的老伙伴,首先确认生活在社区里的老人有没有自己的子女,老伙伴才有机会为他们服务,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是他的子女不在她的身边。
那么在这样子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每个志愿者完成呢。所以呢,通过官方的名字来说,老伙伴是叫互助节日,能够以家庭为主的核心单位,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纽带,推动年轻的老年志愿者提供家庭互助的服务。到底提供些什么呢,其实也做了一些设计。有些包括失能,精神慰藉等等相关的服务,以便降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风险。乐耆作为参与方,参与到老伙伴的活动中,应该算市级层面技术支持单位之一。首先参与了一个预防长者被忽视,这名字听上去很拗口,其实,希望带给年轻的志愿者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社区当中的有一些特殊的老人,不要让他们有机会被忽视了。
通过一些方式,如何去识别,如何做ABC的一个预警,第二个参与的是叫一千名高危老人的个案管理服务。现在,把他们当做一类。把他们找出来进行一个靶点式的关注,通过一个叫个案管理的方式,先来进行预估、然后服务的照护方案的一个全面设计以及资源各种各样的协调。第三点讲的是一个执行能力,里面一个技术是自组织。其实就是我们刚刚分的ABC类的老人,有机会从他们家里引到社区,他们能够形成一种互引的组织。
在这几年的参与当中,我们自己也总结了一下,其实也是有一定的成效,有四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叫提供了一些支持的功能,包括他们原本就缺乏照护的,怎么通过入户来盈利补偿本来缺失的那部分;第二提供了多维度,关怀、协助之类的,帮个忙、搭把手,这样一类的作用;第三个就是,基于盈利这样一个很好的关系,志愿者淳朴的服务,降低支付的成本,当时是十万,后来扩展到十五万的老人。当然,老人更多的是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中,进行家庭的养老。也因为志愿者时刻的关心,状态也是相对较好的。并且许多志愿者也是带着技术的,能够按照怎么防范,怎么保健自我健康等等,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效。另外就是社工加义工,发挥了社工一定的效应。总结一下就是,建立可持续的服务观。更多的志愿者都是偶发式的,不是可持续式的,完全凭个人的意愿,个人有感觉了,有时间了就服务。但它作为一个计划之后就变成了可持续的。乐耆当时参与的个案管理的一个事,怎么聚焦一个老人全方位的信息?一个是在他信息收集的完整上,第二个就是给老人设计一个计划,做到预估计划,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线,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或者涉及到居委会,哪里有社区,哪里有组织,当时作为社工与义工,能把这些事情给串起来,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其实也是发动了一种老年被护理、被招护,而是通过一种相互扶持的信息,进入到社区,实现了一种互助,或者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
那在老龄化的意义上,自己做志愿者安抚感能够连接在一起。这些就是有界定的一些资本,包括人是有专业的,也包括一批志愿者,也包括一些二十多家的执行单位,相配图的各个市县级,技术上也是刚刚讲的,还有一个就是创新,刚刚讲的都是成效,其实,参与到老伙伴这个地方好不好呢?第一点,志愿者真的不是万能的,好的地方他们扩大了很多方式,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方式是真的要被制度化鼓励的吗?还是制度中需要这些东西,志愿者不得不自发的来干这样的一些事情。还碰到了一些情况,就真的觉得志愿者真的太好了,我离得远,就帮帮忙,有人把志愿者看做替代性的子女。如果一个家庭,家属的照料功能,因此被弱化而变得不需要的话,其实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这里志愿者是否可以承担家属担当。另外还碰到一些情况,因为有些老人真的很特殊,虽然我们见到他结案的时候是在家里,是因为他身体的壮况,需要到正式的照料中心。但是通过志愿者来说,很难通过自己的渠道对接资源,碰到这些情况的话,其实志愿者也是讶然的,当然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听了一下几乎不可能。原因是这个志愿者之前在这里几乎是叱咤风云,有效地运用了他曾经的资源。搭建了一个通向渠道的方便性,那么一个志愿者是否要扩大到还是有一个人要把这个珍珠给穿起来。
还有就是,我们社工自己也会碰到一些问题。这个项目是一年一期的,乐耆在那个三年中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每一次都不太一样。当然从内部来说也是自我要求的,希望开发出一些优势或者技术出来。如果我们在某些方面做更长更深,需要更多的积累和经验。还有一些人会问,社工到底是干嘛的,非正式,还比较朦胧的一个区域。2015年的时候有一个文件讲的就是正式机构,社工要跟护理员一起搞活动。搞活动是社工的一项工作。没搞活动是算护理员呢?还是算社工呢?社工除了搞活动还有其他的吗?然后仔细看一下,也没有其他的要求。所以在这样一个正式的照料当中,服务的标准,服务的内容,以及重要的一个引导,还不够明确的情况下,非正式这一块也要有更大的一个比例才可以。
如果是在公共服务平台当中,没有活动,完全要通过自我造势,在行业的地方,赚足钱之后,所以引发了社工是靠技术吃饭还是靠他在公共的地方有些定位,他必须参与到的一些功能或则职责,其实也有这样的一个争论。所以这也是社工在参与当中活动并不怎么好。其实这也并不能够怪他,如果把这放到一个体系当中,他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中的很小的一员,应该一起来为老年人开展服务。
这样就回到了老年人的需求到底是啥呢?至少有这些方面,包括生理如健康之类的,第二个是心理的,第三个是社会交往,第四个是住房,第五个是经济,第六个是紧急援助。这些就是老年多方面的需求。所以他站的位置就是多元,但是还有一个复杂性,需求不是大饼一样,摊开在那里,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求是无时无刻有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性。可能是半年之后或者一年之后,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复杂性就是源特别多。既然需求那么大,我们巨大的一张网该是否匹配它的需求,这张网就是长期照顾的一个体系。他理论上是配合老人的需求来建设的。从国际的认证有这么一些界定,这么一个长期的照护,不单单只是养老院这边来管,该是正式和非正式一起联合的来开展。它的服务不是在于老人好吃好喝的安顿好,而是有机会能够甚至是剪掉某些安逸的成分,变得艰难困苦一点,让老人家有更多的选择性,最大的、更自主的掌控自己的生活。这个才是长期照护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必需按照老年人的自身情况来设计计划。第三个就是,除了照顾,还得照顾那些角色,经济、法律、相应的其他等等。需求配合还包括紧急医疗与配合保健。第四个就是,非正式的家庭照顾,换而言之,亲朋好友就是属于非正式的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那么我们既然雇佣她们来干活,需作为一个靠谱的长期照料者,需要设计一些方案给到他们做支持。应该是照料的提供者应该给到他们继续为老人的服务,以便老人愿意待在这里,还是愿意待在经济核算的家庭为重心的地方。那么,我们来聊聊要借什么来建这张网。
我想鼓励家庭照护,一些非正式的照护多一点,有力一点,具有保障一点,那么我们到底在聊什么,这样还是颇多的经验,从亚洲的角度,日本、韩国、新加坡出示了很多招数,分别是在法律、政策、服务方面设置很多部分来进行灌输。首先是有理念灌输的,家庭第一,家庭为根本,有些法律就是明确规定,最狠的就是新加坡,不照料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或是从法律上规定某些照料者是有资格的,还有与此相匹配的法律政策,还有就是通过一些资格证,她来提供一些服务,而且,能够收到一些领薪酬,或者还会有一些补偿啊、福利之类的。还有一个待遇,就是你跟老人住在一起的话,房子可以找点拿,遗产税也可以早点受益。第二个就是像美国、英国,分别是通过法律和政策来约束。
除此之外,还会由家庭照料者协会来鼓励自上而下的照料者的维权,自我的分享,自我的照顾。那么上海作为一个偌大的城市,养老在干些什么?通过一些资料来看,理念分享,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有就是专门有政策、有法律等,法律就是《老年权益保障法》,至少从鼓励的角度去告知家庭,另外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保障政策,举例来说,老人下楼怎么办?爬楼机的固定。还有失能家属的一个照料,托养的计划。除此之外,是以社区为基础的,老伙伴计划,零点建设,给志愿者积分的一个制度。
上面讲了一个西方和中方,其实还是觉得有些事没做的,有以下一些方面:需要建设一个明确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有,长照法不仅是一个法律,还是一个体系当中的规范,及时全面可持续。另外,要不断地变化,如个案管理,需要把全部的过程串联起来,建立广义的家庭系统。不同阶段一个建设层面。第三个就是关注当中一些弱势群体,因为常照体系一定是有的,包括失智失能的人。怎么能够在一个中心的位置有支持的服务、支持的系统,来提供到非正式服务。尤其是家庭照料者,应该要有一些独立的空间发泄,有一些专门的空间能够让家属聚一聚,相互的分享,让老人有个可以踹息的机会。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呢?现在有许多住院的,而且是慢性病,比如中风。通过社区和医生建立一个有保障的系统。有效的降低了医疗的一些成本。
接下来我总结一下,可持续的一个家庭照料,照料体现当中还是存在一些空间的,一个养老的倡导者,一个是结束者。与法律相互应的一些条款中也会考虑一些意见。社会工作者应该当仁不让的要介入进去,除此之外,是一个需求评估的回应者。更多视角的还是一个医疗评估,很少去看她的家庭的状况。内心有可持续的、真正可以利用的一些资源,其实不是把老人评差了。还有就是把老人的优点找出来,只有把优点找出来,才能够让她在家里靶点的避免,让更多的长处留在社区。一般都是在看问题的话,越来越多的依赖,就是需要去补偿的机制。除此之外是一个跨部门的合作,社会工作者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我也是非常期待等会各位伙伴是在某个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专家的实践经验,社会工作者愿意作为专业团队来应对一些问题。大家也是属于供应商吧!知道一个老人需求以后,做一些评估、分类,设计方案。有时候让这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串联起来,提供它自己的一个服务。我们也可以参与其中,叫作个案管理,尤其是个案管理计划的一个设计,整合在当中,这里就额降到了一个长期照护的设计者。最后是一个资源的整合。以上是我个人目前的资源的分享,谢谢各位,希望可以对我观点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