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知识成为老年读者阅读新取向
上海老年报 作者:程峰2016-08-18 00:00:00 分享      

      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纸质读物”最具阅读效果,记者调查发现阿姨爷叔们的阅读“口味”和习惯也正在变化读“心”成老年读者阅读新取向。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即将到来,老年读者再掀读书热。相关人士建议出版机构研究老年人的相关阅读新需求,出更多适合老人“口味”的书籍。


  读“心”成老书友的“主菜”


  “年轻人玩智能手机的,他们获取的信息是‘海量’的,我们虽然积累了大量人生经验,但还是很难与他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我们只有掌握他们的心理,这样才能站在新的变化之前”。近日,黄浦区外滩街道老年读书会对该街道及其下属居委分会的部分会员作了暑期阅读书目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学点心理学》和《方与圆》等流行的实用心理学读物名列前茅。与此同时,记者从徐汇区和虹口区的两家知名老年读书会获悉,老人们对此类读物的关注度已远超养生保健类读物。


  外滩街道老年读书会副秘书长马咪咪表示,日前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6)》中有数据印证了上述阅读新趋势。例如在全体市民阅读的不同图书种类排名方面,去年位列第6的“心理”类读物已升至第4位,这一现象说明人与人之间希望获得高质量的心灵“链接”,如今老年人家庭关系不佳和社交方式欠妥等问题屡见不鲜,但老人们对系统完整的实用心理学知识仍感到很陌生 ,为找 到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 ,他们开始“补课”。


  请作家“面对面”,为了把书读透


  除了阅读兴趣有所改变外,老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王老师,您描写了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状况,以及他对周围人的态度,这让我明白了为何目睹遗忘的人比遗忘的人本身更痛苦……”近日,田林街道爱建园读书会于博库书城“漫书咖”举办“王周生作品阅读分享会”,田林社区的60多位老年读书爱好者前来分享阅读 《生死遗忘》等作品的读后感,著名女作家王周生则给老人们阐述了创作背景和她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


  《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6)》的数据和结论显示,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市民仍占57.98%,而选择纸质阅读的首要原因是“需要深度阅读”。在爱建园读书会负责人陈伟民看来,成立于今年3月的读书会计划每年邀请1位作家与老人面对面探讨作品,就是为深度阅读创造条件,这也是喜爱纸质阅读的老年读者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读书会还以微信分享阅读等方式对纸质阅读进行有效补充,帮助老人把书读好读透。


  回应新热点,市场还需更给力


  与此同时,相关出版机构正根据老人的阅读新需求推出相应图书。其中,中福会出版社将在此次上海书展上推出“送给爸爸妈妈最好的礼物”丛书,该丛书以“大字版”形式精选文学、书法和养花等多个领域的涉老内容,囊括诸多饱含老年生活智慧的深度阅读篇章。而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也将在书展上推出包括《婆媳之道》和《家庭之道》等在内的“家和万事兴”系列丛书,给老人们搞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提供新思路。


  对此,上海财大老专家协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学家彭嘉强教授表示,近年来,老年人读书的质和量都在不断提升,有关部门应考虑专门针对老年读者群体作更为深入的调研,据此进一步细分读者需求,并出版更多“接地气”的图书。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