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概述及主要结论:
我国的养老机构发展可以从古代、近代、当代、现代四个历史维度开展。
养老机构的几大发展特色:
1、我国古代养老机构发展相对超前;
2、机构运营标准逐步建立;
3、功能由单一转向全面;
4、政府支持力度明显。
养老机构发展的原因:
1、人口变化是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变化的诱因。
2、养老文化的差异影响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
3 、经济的变迁深刻影响着民间力量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能力。
正文如下:
背景
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来,养老服务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因此业内也公认2013年成为中国养老元年,但其实我国养老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智库咨询就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回顾,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学习、分享。
二、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
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理念和程度可以说是相对超前的。从宏观来看,我国的养老机构发展可以从古代、近代、当代、现代四个历史维度开展分析:
1、古代养老机构
在最开始的南北朝时期,纵使战乱不断,仍然诞生了养老机构的萌芽化产物:孤独园,这是第一个官办的正式救济赡养机构;唐朝时期,国家在长安洛阳设立悲田院,对贫苦无依靠的老人实施救济;再后来就是北宋时期设立的福田院、居养院等,并设立了较为严格的收养标准;南宋时期出现了养济院,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三代,明代的养济院规模很大,清朝随着待收养人数的增加和清政府财力的增强,养济院的发展至此达到顶峰;与此同时清政府大力提倡民办慈善事业——普济堂,清代北京最著名的养老机构就是普济堂粥厂,此外,还有功德林粥厂、朝阳阁粥厂等也都是清代较出名的慈善养老服务机构。
孤独园想象图
居养院的相关书籍
古代慈善事业
2、近代养老服务机构
这一时期的养老机构除了清朝延续下来的善堂、养济院外,名称上多以安老所(院)、孤老所(院)、养老所等来命名。1948年中国年鉴披露: 当时全国有4 172个救济机构,公立2203个,占53%。
安老所
3、当代养老服务机构
养老院、敬老院、光荣院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办的生产教养院( 后更名为养老院、敬老院),1958年底,全国农村共办起15万多所敬老院,收养五保对象300余万人。此外,为了收养无亲属照顾的烈属老人,1958 年创建了烈属养老院( 后更名为光荣院”) ,接收对象包括孤老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等,文革期间养老院、敬老院等发展停滞。
沈阳市光荣院
4、现代养老服务机构
现代养老机构的发展已经逐渐向成熟期过渡,我国养老机构的定义也已经清晰化,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类型较为多样、发展现状也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1)养老机构的定义:民政部1979年重申养老机构的福利性质和服务方向,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2011年,民政部提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选择性服务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服务体系,养老机构的支撑地位被明确。
(2)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类型包括生活照料型、康复护理型、临终关怀型、异地养老型、综合服务型等。除了以上服务外,有些养老服务机构还提供诸如老年人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在类型多元化的同时,服务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3)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投资机构养老,出现了民办公助 ”、“公办民营 等多样化的机构养老服务。“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国养老床位数达到669.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3张,并总体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城市多,农村少”的地域分布特征。
纵观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影响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人口变化是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变化的诱因。
由于战争及自然灾害,以及古代当时的自然条件、医疗条件较为恶劣,人口数量也呈现较大的变化幅度。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居养院、养济院在北宋盛行,养济院、普济堂等在清朝的普及及清代养老机构比宋代、明代要发达得多都证明了机构养老的供需关系与当期的人口数量关系密切人口增长,尤其是老年人口的增长是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础因素,这一因素在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机构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2、养老文化的差异影响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
古代朝廷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加之以中国儒家思想的灌输影响,家庭、社会、国家都围绕着养老、尊老、敬老的价值取向展开养老服务,并且形成了一套礼法,初步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慈善思想的传入和影响,养老责任由国家转向全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养老文化逐渐弱化,年轻一代更加追求平等、独立、自由,传统的机构养老模式受到一定冲击。
3 经济的变迁深刻影响着民间力量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能力。
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直到封建社会,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孤独园等养老机构萌芽产物;到了近代,善堂的发展主要是以民办为主;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这一时期的养老主要以政府干预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受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政府因为养老金的压力,也开始支持民间力量介入养老领域,许多民间力量发现了养老产业的商机,纷纷加入到机构养老的行业,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托老所等商业化的老年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并成为养老服务的支撑力量。
四、养老机构发展的基本特征
养老机构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化的,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养老机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养老机构的几大变化特征:
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提高、政府经济实力的提升等因素,养老机构由慈善、救济性开始向社会福利性转变;
2、养老机构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服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和水平更趋向精细化与专业化;
3、养老机构的发展和运营也离不开政府和民间力量的融合发展,养老机构也开始逐渐走向市场化方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发展的力度也将会进一步加大。
五、对当代中国养老机构运营者的启示
纵观历代养老机构的发展变迁,其产生的许多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当代中国养老机构运营者们去深入研究、探索。
1、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不断加剧,养老价值观的多样化也已成为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应当有机结合起来,构筑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体系;
2、政府与民间养老力量的博弈与融合是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紧抓当前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发展的机遇,增强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潜力,以便适应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趋势;
3、当代社会处于转型期,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变迁使得人们在选择机构养老时缺乏权威的价值规范参照标准, 因此,在不摒弃传统养老文化精华的前提下,有必要推动建立新型的养老价值观,尤其是科学的机构养老观念,以推动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当代养老服务的支撑力量。
参考资料:
1《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吴玉韶,王莉莉等;
2《中国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历程》陈景亮。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智库养老咨询,ID:zhikuyanglaozix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