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千家万户生活作出“舌尖上”贡献
—— 记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舜胜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2016-09-05 00:00:00 分享      

  为千家万户生活作出“舌尖上”的贡献


  花白头发、戴着一副眼镜,总是笑眯眯的。每每谈及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舜胜,学生们脑海中就浮现起这样的形象。他们亲切地唤他一声“老陈”,有喜爱、更有尊敬。


图片来源:原文


  年过半百的陈舜胜,与水产品打了30余年交道,如今承担着约20门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课程。在他的上万名学生中,已不乏美国高校终身教授与国内知名企业家。每当他们回到母校,仍旧如当年般围聚在陈舜胜身边,与他讲自己的心事,听他耐心地有问必答。


  又逢开学之际,陈舜胜迎来了新一批学生。“做老师这么多年,韩愈的《师说》一直对我影响很大。我们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充分理解、潜移默化、因材施教,才能和学生一同成长。”


  有效利用水产资源成果广泛推广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撰文直指,随着中国人口增加,最终将造成世界性粮食危机。“吃饭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蛋白质摄入。所幸,淡水鱼资源可以大大解决这一担忧。”


  淡水鱼资源虽丰富,但养殖与加工有大讲究。怎么利用好淡水鱼,将其变成食品原料,让保存时间可以更长?出生于浙江的陈舜胜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从大学期间便开始投身水产品食品领域的研究。


  为了把材料吃得更深更透,陈舜胜把课余时间都用于自学英语和日语,在图书馆大量阅读原版文献。毕业后,他留校担任查阅日文资料制作标书以购买先进设备的工作,日语水平赢得了日本专家的称赞。


  凭着一份天赋与勤奋,他离自己的研究梦想越来越近。1996年,我国农业部与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签订协议,“中国水产淡水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开发”作为政府间的合作项目,落户当时的上海水产大学。陈舜胜作为中方代表全程参与8年合作,许多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推广。如日常家庭消费剩余的鱼鳞、鱼骨等废弃物,加工再使用率从原先不到5%达到如今的15%。更有针对鱼糜制品、鱼酱油等资源的开发制造,为我国食品科技及千家万户的生活作出了“舌尖上”的贡献。


  一身正气吸引无数学生“粉丝”


  如今的陈舜胜依旧可以随时用中英日3种语言报出200余种鱼的名称,在读书时就因知识丰富被同学称为“教授”的他,真正成了教授之后,也希望言传身教为学生们做出榜样。


  留校任教的年轻教师邱伟强是陈舜胜的硕士生。“做他的学生才能体会到‘严谨’二字的分量。”邱伟强说,每一次的论文、演讲稿与表格数据,陈舜胜都逐字逐句带着学生们一同反复推敲,“中英文对照、标点符号、格式排版,每个新入学的研究生都能拿到陈老师批改上密密麻麻红字的论文。”


  陈舜胜一直认为,以身作则,学生们才能信服,比起简单的说教更能打动人。今年刚毕业的本科生周洪鑫告诉记者一个小细节,“我给朋友看毕业照,一排老师中她一眼就看得出哪位是陈老师,因为他的导师服穿得最整齐,站得也最笔挺。”


  浸润到骨子里的一份正气,让陈舜胜吸引了无数“粉丝”。2015届应用化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程守坤在本科参与一次学术论坛时,偶然认识了导师陈舜胜。“考研时我和好几个同学都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将陈老师作为我们的唯一志愿。他不录取,我们宁愿不读。”


  看学生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


  为了环保与节约,陈舜胜会把垃圾袋清洗几次反复使用,而他对学生却总是慷慨。除了为年轻教师的课题提供充足学术经费支持,贫寒学子的回乡车票也有不少出自他之手。“能够帮得上的,就尽量帮一帮他们,看着他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一样。”


  陈舜胜与这些孩子们的相处时间,比与儿子的相处时间更多。每周日,他从徐汇区的家中赶往临港校区,直到周五才回去。每天,他的工作时间从7时30分到22时,若是要赶班车,定会有两三学生陪他一块儿走。“陈老师平时备课特别忙、特别累,我们都不好意思打扰,如果有什么烦恼想找他聊聊,就会趁着这段路的时间跟他说。”周洪鑫说,“考研的时候压力特别大,瓶颈期没办法跨过去,也不是要问陈老师什么专业问题,但每次聊完都轻松豁达了不少。”


  陈舜胜说,做人要厚道,也要用心。这一份日积月累的情谊,在一届届学生心中扎了根。2014年冬天,陈舜胜的妻子不幸罹患肝癌,由于肝功能受损引起造血系统变化,她开始出现供血差等问题,急需大量血小板。12月20日,食品学院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陈教授夫人病危急需血小板”的信息,24小时之后,49名学子赶着大清早第一班车前往市区医院。“当时看见车上坐着满满的学生,心里真的很感慨。”如今回想起来,陈舜胜依旧难掩激动。


  严谨却不失亲切,陈舜胜春风化雨般的教导让这些被他视作孩子的学生们学得快乐又安心。邱伟强说,“陈老师一直把我们当做朋友,哪怕课题遇到阻碍,他也只是提供思路启发我们,绝不会强求根据他的想法来做。有这样一块自主空间,我相信学生们会更愿意投入研究。”


  “我们虽然毕业工作了,但心里一直都牵挂着陈老师。”如今,程守坤唯有一个心愿,“陈老师每晚都要凌晨才睡,我希望他能多多照顾自己的身体,就像他关心我们一样。”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