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疗急救水平增急诊就医满意度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2016-09-07 00:00:00 分享      

      提升医疗急救信息化水平 增强百姓急诊就医满意度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市卫计委、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以及沪上多家医院9月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召开了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图片来源:原文


  会议以“提升医疗急救信息化水平增强百姓急诊就医满意度”为主题,开展了相关讨论。参会各方达成了如下共识:一是今年要加大多家医院的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利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能级,从而提升百姓急诊就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在便民服务中,尤其是在今年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形成合力,让百姓看病利用信息化手段达到更高效便捷。三是医疗急救中心和各大医院之间要实现信息共享,促使院前和院内急救形成一张网,形成联动机制,合力保证急救患者更好更快的得到救治。四是申康医院管理中心需将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标准纳入已开展的医院信息化标准中统一考虑,从而实现多家医院的集约化建设。


  据介绍,《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已于7月29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将于1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明确要求建立急救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对全市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控,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资源信息即时共享。今年,全市多家三甲医院需加大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力度。市经济信息化委作为本市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7月以来,走访了多家医院,开展了深入调研。同时,为了加强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共研问题,共商对策,促进未来建设过程中形成合力,召开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信息化推进处张英处长主持,由新华医院唐国瑶书记致辞开场。市医疗急救中心(120中心)、新华医院、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儿童医院、华山北院、徐汇中心医院、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等多家单位围绕“院前院中信息交互共享”、“院内急诊信息化建设”、“急救分级和急诊分级转诊模式研讨”、“EICU一体化建设”、“智慧医疗未来发展”等多个内容进行了交流发言。各家单位一致认为,目前院前和院中信息无法交互共享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医院不掌握急救车的位置和到达情况,不掌握急救车上病人的体征状况和危重程度。同时,急救车也不掌握医院的床位及当班医生情况。双方在信息上对彼此都有一定的需求,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有很好的契合点。同时,医院在做好院前院中信息交互共享的工作下,还应考虑医院急诊科的内部建设。在预检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重症监护室以及输液室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从而利于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力配置,带动工作的更高效便捷的开展。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还应充分利用统筹管理优势,形成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标准,利于各个医疗机构的数据对接和信息交互,利于统一化集约化建设。


  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指出,“十三五”期间,上海正努力推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医疗是上海未来将重点投入的领域,医疗信息化也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做好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是完成好市委市政府交付我们的重要任务,更是为上海国际城市形象增光添彩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来看,要做好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顶层设计工作。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聚焦在院前院中信息共享以及建设标准化两个方面。目前来看,医疗急救中心和各家医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做过一些探索,但还是缺少一个将二者桥接起来的平台,这是我们顶层设计中应该好好规划研究的。同时,没有标准化就没有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议医疗信息化多开展总结,形成我们上海的地方标准,这样才能在建设中有的放矢、有据可循。二是要向统一的方向迈进。目前,各家医院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在此基础上还应思考共性的提炼。例如全市有38家三甲医院,每家医院都做一个APP,老百姓在全市看病要装38个APP,这是不现实也很不方便。我们能否做一个统一的APP,来将预约挂号、付费、诊断结果查询等这些共性的东西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来提供。三是要充分利用好数据,做好服务决策工作。我们医疗行业现在基本打通了信息孤岛,医疗数据在卫计委和申康中心都做到了汇集。这么庞大的数据,背后有很多分析可以做,希望我们医疗行业能充分挖掘数据潜力,打造医院充分信赖依靠的决策分析系统。为全市新一轮医改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信息化推进处、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人员参与了会议。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