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有他们守护老人幸福我们安心
济南日报2016-09-07 00:00:00 分享      
      人物 “不关机”的农民养老院院长

  走进济南华森老年公寓,看到的是一排排锦旗和牌匾,听到的是老人们竖起大拇指夸他们的“好儿子”,这些老人口中的“好儿子”,就是济南华森老年公寓院长张文昌。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张文昌曾任历下区刘智远村的村主任,长期从事各种矛盾的调解工作,发现有不少家庭因老人赡养问题产生矛盾。他顶着各方面压力辞去职务,克服重重困难,2006年9月建成了位于经十东路北侧长岭山下的华森老年公寓。

  自从开院入住老人的第一天,他就带着家人吃住在敬老院,一住就是十年。他的手机没有关过机,无论何时,不管在哪儿,只要电话一响,一听说哪个老人不舒服,就立即赶过去处理。为节约资金,他外出办事经常自带馒头、咸菜。但为了老人能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肉菜他总挑最新鲜的买。

  2013年11月,张文昌的妻子突发脑出血住院治疗。就在这时,公寓里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心脏病复发,生命垂危,家人联系不上。他把妻子托付给亲人,第一时间赶回公寓,送老人去医院抢救。老人脱离危险了,他又往回赶。途中,他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妻子病情突然恶化。他火速赶回妻子所在医院,却没能见上她最后一面。至今,他心中仍对妻子愧疚不已。

  人物 爱写日记的老年公寓主任

  照顾老年人是一个细致活儿,槐荫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主任许桂香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

  6月8日 阴 逐渐进入雨季的济南开始渐渐闷热起来,石钟明大爷虽然已经87岁高龄了,但是在艺术学院退休以后,每天还是坚持看报学习,坚持发挥余热,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茶看看报纸,然后在公寓提供的休闲室里教老伙伴们写字、画画,这是他雷打不动的规矩。

  6月15日 雷雨 上午10点,我跟医生小张照例到休闲室跟老人谈心,却没发现石大爷的身影,心中不禁一紧:闷热的天气是老年病复发的诱因之一。到了石大爷屋一看,老人无力地躺在床上呻吟。到了省中医,专家紧急会诊,怀疑是脑血栓。

  8月20日 晴 经过治疗,石大爷一个多月前回到了公寓。刚刚出院时,他总是愁眉苦脸,行动还不是那么利索,写字画画也拿不住笔。我刚好在省民政厅举办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培训中毕业,石大爷也就成了我毕业后的第一次实践。我为他准备了高蛋白、高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按时给他做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一个多月来的辅助治疗,石大爷脸上渐渐出现笑容,我感觉所有付出都值了……

  石大爷是公寓里百位老人中的一位,出现问题许桂香总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协助他们重新回到那个固定而又快乐的生活状态中。

  人物 老人开心是他最大的幸福

  2009年底,36岁的苏金耀从一所民办高校下岗后,开办了济南祥和苑老年公寓。在他带领下,入住老人由本市的老人扩展到外省、市、县的寄养老人,由60张床位增加到110张床位,入住老人达到了90多位,2015年被区民政局评为“4A级社会组织”。2016年被市民政局评为“规范化社会组织示范单位”。

  每天,他都会和工作人员一起查房、看望观察老人,有时为需要全护理的老人更换尿布、翻身清洗、修剪指甲、送粥喂饭,为所有老人提供生活上全方位的服务,起早摸黑,近7年如一日,从不嫌苦、从不嫌脏、从不嫌累,让老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年公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范圣科老人患有严重的脚踝部感染,脚部疼痛、溃烂,老人十分痛苦。苏金耀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亲自动手帮助老人换药。经过近一年的细心呵护,老人的伤口愈合了。一天,八十多岁的老人王守成突发脑梗,危及生命。苏金耀及时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和悉心照料,终于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当有人问起“你累不累”时,苏金耀总是淡淡地说:“看到老人每天都那么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人物 “消防英雄”的“养老”之路

  济南慈祥居老年公寓院院长,是年仅30岁的“消防英雄”柴英杰。

  2004年入伍的柴英杰,曾担任消防战斗班长职务。其间因工作突出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08年5月,他主动请缨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救援工作。2013年,刚接手老年公寓这个行业时,柴英杰曾以为就是陪老人们聚在一起娱乐聊天这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了解到还有很多老人需要年轻人的帮助、照顾与理解。

  一次例行检查,柴英杰发现一位老人因脱肛痛苦难耐,当时他只听说过肛门复位却没具体操作过。看到老人难受的样子他决定尝试一下,因为没有戴手套弄得手掌和手臂上全是污渍,却未能帮到老人,自己也急得不知所措。这时护工回来了,帮老人脱离困境。这件事让柴英杰对自己有了明确定位,既要带领团队努力工作,更要像一名普通护工那样,掌握丰富的护理知识和经验。

  如今,公寓配有24小时医生、护士值班制度。收费低廉,服务周到。设24小时监护系统可随时掌握老人情况,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医”。(本报记者 刘晓群)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