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泉市城区人民医院,设有这么一家老年护理中心,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失能老年人,可以提供养老、护理、医疗、康复、关怀等服务。这所护理型的养老机构,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立的?运行情况如何?
9月6日,记者随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走基层采访团走进了这家老年护理中心。
“这里就像一个家,我愿意在这儿呆着。”
上午八点刚过,记者一行来到这儿时,一些医护人员正在查房,询问老人的相关情况。
记者随机走进一个“家”,只见这间房里,放着两张床,窗明几净,红色的窗帘,雪白的墙,洁白的床单,米色的地板,一位护工正为老人翻身,一派温馨之景。
看见有人进来,一张床上的老人笑着告诉记者:“我姓杜,今年70多岁了。入住前由于脑梗后遗症,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子女们工作都忙,不能经常守护在自己身边,如何照料我就成了子女们最放心不下的事。我独自在家时,总想下床活动。同时,由于我爱吃零食,不好好吃饭,身体很瘦,大概70来斤吧。也就因为太瘦,皮包骨头,在床上稍微躺一会儿,身上就疼痛难忍,要不停地翻身,才能好一些,身上也因此生了不少褥疮。不过,去年9月份,来这儿之后,有了医生和护士的指导,还有这位小谢护工的精心照料,我慢慢胖了,你看,我脸色多好。现在,躺在床上,也不会硌着疼了,身上的褥疮也减轻了。孩子们都很满意,他们都能安心工作了。”
“这里真的不错,就像一个家一样,我愿意在这儿呆着。”在记者即将离开这个房间时,杜阿姨大声地对记者说。
“结合政策,为自己谋一条好的生路。”
阳泉城区人民医院是阳泉市城区唯一的一家公立医院。在医院内设立一家“医养融合”机构。这主意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设立这所老年人护理中心之前,由于各种因素,虽经多方努力,但我们的医院医务人员及床位设备仍处于半闲置状态,经济社会效益不佳,生存困难,发展缓慢,怎样才能为自己谋一条好的生路呢?”该院院长赵计明介绍说,“2013年,国务院提出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心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这为我们开设康复护理关爱中心提供了政策依据。”
随即,该院进行了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当时,阳泉市有老人近20万,其中,失能、失智老人2万余人,仅阳泉市城区的失能老人就达271人,不含失智的半失能老人770人。同时,该院在和阳泉市北大街街道办事处联合调查中又了解到,该街道就有失能老人46人,不含失智的半失能老人19人,有这种服务需求的6户。
而此时,全阳泉市各类养老机构有47个,床位3549张,大多收住生活能自理老人。各类养老机构往往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
最终,该院决定,利用本院各类专业人员齐全、管理制度健全的优势,开设一家养老康复护理中心。之后,在学习相关政策,借鉴了西安、德州、青岛等地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可行性报告。此项目被列为2014年阳泉市的重点项目。各种硬件设施在2014年上半年基本到位。
同时,该院内部调整康复专业人员5人,招聘、规范化培训护工20人,并派出骨干去西安、北京等地医疗养老康复护理做得比较好的机构学习取经,力争达到技术支持意向。
“就这样,护理中心在2014年7月28日开始试运行,8月8日正式运行。它的运行,既符合国家政策,做到了医养结合,满足了老人及其家庭的服务需求,同时又带动了医院的发展。”赵计明介绍说。
“既满足了老人及其家庭的服务需求,又带动了医院的发展。”
入住这儿的老人,不仅可以享受到该院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水平的优质服务。
上午十一半左右,记者准备结束采访时,在护理中心碰上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柴向斌和心内科主任医师范春雨,他们正在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者进行查房检查。中心护士长张晓先告诉记者,山医大一院与该院是医联体的关系,这两位主任基本上每周二都在这儿坐诊,看完门诊病人之后,一定会来这儿查房。
“我们这儿主要服务对象是失能老人,平时是按照养老院的模式为入住者提供服务的。医院医护人员早晚两次免费查房,并指导护理服务。这样,发现老人出现病情需要住院治疗时,就地将其转为医院相关科室住院病人,办理住院手续进行相应治疗,病情好转后办理出院手续,转为养老护理。住院期间,有关费用按相关规定收取,按医保、新农合相关政策报销相应费用。”中心护士长张晓先介绍说,“这样一来,既对失能老人进行了日常养老、护理、医疗、康复,使他们享受关爱与尊重,还针对临终期老人进行临终关怀,最大限度地减轻老人在精神和生理上的痛苦,让他们在人间温暖和社会关爱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里程。”
护理中心自运行以来,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许多失能老人的家属纷纷前来了解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让老人入住。截至目前,累计已有70余人入住,现住老人42位。其中,接受临终关怀的占27%,临床治疗的占95%,住院治疗的占46%。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护理中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显现:医院半闲置的设备、病房利用起来了,医务人员忙碌起来了,工作有了充实感,收入有了增长,医院发展有了后劲。同时,开展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医养融合工作,既减轻了老人家庭负担,解放了生产力,又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医院发展,也为一部分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赵计明作了如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