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小额贷款瞄准后生长辈不能归家
子女借小钱,父母还大钱
上海老年报 作者:吴汝琴 程峰   2016-09-13 00:00:00 分享      

  子女借小钱,父母还大钱非法小额贷款瞄准年轻人,长辈无奈有家不能回


  本想借点小钱缓解下手头的经济危机,却没料到利滚利越贷越大,拆了东墙补西墙,致使父母掏出老本钱。日前,不少涉世未深的大中学生进行小额借贷后陷入合同纠纷,疑似遭遇欺诈。法律人士提醒,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办理借贷程序,对于明显与借到的款项数额不同的合同,一定不能落笔签字。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震惊 合同金额竟比到手的多百倍


  为与同学一起参加高中毕业旅行,周女士的儿子小赵原想找份假期工来筹钱,没想到去面试的那家小额贷款公司要求他完成第一笔业务:自己先贷一笔钱。在员工的怂恿下,小赵借了5万元,却写下15万元的借条,而到手的5万元又被员工以“辛苦费”等为由胁迫拿走4万元。贷款期限到后,无力偿还15万元的小赵瞒着父母,在公司员工的介绍下相继又找了3家小贷公司借款,签下的贷款合同总额高达123万元,这些钱在小赵的银行账户里“过”一下就又被立马划走,实际到手的仍只有最初的1万元。


  小赵认为自己受骗,曾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去报案,却因合同确为本人笔迹、银行的流水账单显示对方确实把钱打到了他的账号等原因,被公安机关认为证据不足而不予立案。


  无独有偶,大学刚毕业的小王因信用卡透支也走进了小额贷款公司,之后的遭遇与小赵如出一辙。为了填补前一次贷款的漏洞,他先后与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签下四份贷款合同。小王只贷了5000元,最终的合同金额却高达60万元。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祝女士说,如今他们为躲避每天围追堵截的讨债者,只得无奈搬离住所,到处“打游击”。更令小王心慌的是,贷款方如今已在安徽某法院起诉,要求其归还60万元,而由于所有欠条等证据都在对方的手中,自己极有可能面临败诉。


  陷阱不断补前款,“雪球”越滚越大


  近年来,类似的纠纷并不鲜见,而当事人大多为学生或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他们的遭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贷款人签订的都是翻倍合同,即借条金额远远高于实际借款;其次,贷款人在前款还不上的时候,都去找下一家公司“填账”,借款金额几经转手越“滚”越多;第三,为了规避公司超范围经营的风险,与贷款人签约的往往不是公司,而是个人,借贷性质就成了民间个人借贷;最后,贷款人没有留下任何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所以报案也往往得不到受理。而小额贷款公司手中,除了握有借据,还留有银行转账凭证,让贷款人一步步走入陷阱 。


  专家表示,这种可复制的诈骗手法对社会危害极大。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孙万怀认为,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在高利放贷的名义下,实际上实施了其他违法行为,比如采取让下家向上家平账的方式,通过循环的、不停借贷的形式让最终的贷款数额越来越大,导致贷款人最终无力还款。如果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平账,只是向贷款人谎称前款已经平账,并要求贷款人再去偿还后续借的更大面额的贷款,则有可能构成诈骗罪 。


  提醒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查询


  对于小赵和小王的遭遇,华东政法大学律师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俊民教授称,如果有证据证明贷款人实际到手的金额远低于合同约定的金额,则绝对涉嫌合同诈骗。放贷方通过签订合同来获取非法的利益,尽管形式上看似合法,但实际上就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贷款方所讲均为事实,则可向法院主张撤销合同。“如果在当事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法律上称为‘重大误解’;如果当事人在受到胁迫、欺骗等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即是‘合 同欺诈’,”王俊民表示,在欺诈下所签订的合同,一开始就没有法律效力,属于无效合同,“不过是否能撤销合同,还需由法院进行裁判”。


  专家同时提醒,现在很多小贷公司打着广告宣称“无需抵押”、“当天放贷”等旗号,实际上他们所从事的绝非普通的、正常的放贷行为,一旦沾身恐怕会麻烦不断。如果市民确实需要借款,要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在上海都需要经过金融部门的审批 ,在区或市金融办网站都能查得到,市民不妨从中选择。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