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饭、一份菜,满满都是家的味道“我家祖传私房菜”大赛落幕
幸福,就是回家吃饭。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饭桌上一道道或浓油赤酱,或清淡可口的菜肴,承载的是人们的亲情和对家的记忆。今年5月,由上海市老龄办主办、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承办的“我家祖传私房菜——家庭烹饪文化大赛”拉开帷幕,吸引了180多位中老年人报名参赛,最终评选出了80名“民间厨神”。
图片来源:原文
这80名获奖者奉献了80道自己的拿手好菜,既有清炒蚕豆、青椒土豆丝等家常小菜,也有五色喜蛋、“孔雀开屏”等创意家宴菜。他们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自己从祖辈、父母那里学到的菜谱,每一道工序里,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
红枣糕里,亲情延续
获知比赛信息后,68岁的陈玮立马想到了自己的拿手菜——红枣糕。将红枣洗净、煮熟、剥皮,与糯米、核桃仁、糖和在一起,用木质模具压制成型,隔水蒸七八分钟,散发着红枣香气的糕点就出炉了。
“自小妈妈就特别疼我 ,逢年过节时,她和外婆在一起制作红枣糕,看到我在桌旁眼巴巴地望着,就会笑着往我嘴里塞上一颗枣子。红枣糕出炉后,也总是第一时间把还冒着热气的糕点放到我手里,叮嘱我慢点吃、别烫着。”陈玮说,那枣子的甜甜滋味和糕点的缕缕香气,让她一直迷恋至今,而母亲微笑的模样,仍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
陈玮的外婆去世后,她的母亲仍坚持每年过年时蒸上几笼红枣糕,“她一直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外婆”。今年春节,陈玮凭着印象中的制作流程做了红枣糕,没想到被哥哥姐姐们瓜分一空,他们称赞小妹做出了“妈妈的味道”。
现在,陈玮每一次做红枣糕,都会引来孙辈们围绕在桌旁 。她说,看到孩子们等待时的样子 ,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也许几十年后,他们中也会有人为自己的孩子做上一份红枣糕,但无论是谁在掌勺,爱永远在延续。
灶头菜饭,乡情浓郁
在很多农村老人的心里,家的味道就是灶头间菜饭飘香的味道。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很多人家里的土灶已升级换代成了液化气、天然气,一顿正宗的灶头菜饭已难觅芳踪 。
不过,嘉定区徐行镇的居民陆秀芬却坚持将自家的灶头保留了下来,每周都要烧上几顿菜饭。青菜、胡萝卜、豇豆、土豆、咸肉……除了传统的配菜,陆秀芬还会额外加上几颗荸荠,香甜的青菜、绵软的土豆、清脆的荸荠,配合着软糯的大米饭,令人齿颊留香。
陆秀芬烧的菜饭不仅自家吃,还会分给邻居们吃,有时大家会一起帮着拣菜、切配,其乐融融。她说,自己小时候谁家烧了菜饭,主人家就会热情地盛上几碗送往周围邻里家,娃娃们的笑声就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 ,
只有老人留守在家,但灶头菜饭的味道却没有改变,喷香的菜饭里,乡情浓郁。
私房菜里,文化传承
“我家祖传私房菜——家庭烹饪文化大赛”历时三个月,180多位中老年人寄来他们的私房菜谱和家庭故事。在每一道看似平淡无奇的菜式背后,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一种家风家训的传承、一份长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
66岁的姜玲娣说,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就以土豆入菜,如今条件好了,一份“土豆明虾”令人忆苦思甜;68岁的顾为霞说,父亲是个老药工,一道百合烧肉就是春夏之交的家庭必备菜,倾注了父亲对家人的爱;62岁的唐伯明说,酸鲜罗宋汤有甜有酸,就像家庭生活一样苦甜交织,这是父亲一直以来的谆谆教诲……
主办方表示,之所以将“祖传私房菜”作为比赛主题,就是希望向全社会传递“幸福,就是回家吃饭”的理念,通过最简单但是也最离不开的家常菜,来唤起人们对家庭亲情、邻里友情和传统文化的珍惜和热爱。
据悉,这80名“民间厨神”所奉献的私房菜谱,将结集成册,让更多人能品一品“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