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家庭用药》杂志和上海复旦复华药业等共同举办的 “传播脑科学,促进脑健康”公益宣教活动现场
在上海图书馆 “传播脑科学,促进脑健康”公益宣教活动现场,医务人员为市民开展义诊和“脑健康”咨询活动
根据上海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 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62.2%需要医疗服务,但在上海600多家养老机构中,仅90多家有医疗护理参与,且医护人员的资质、技能值得商榷,因而有关专家呼吁建立“医养融合”制度迫在眉睫,上海养老机构应尽快内设医疗机构。这是记者9月13日在由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家庭用药》杂志和上海复旦复华药业等共同举办的 “传播脑科学,促进脑健康”公益宣教活动现场获得的信息。
该活动透露,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高达2.12亿 ,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50年将翻倍达到4亿,而上海目前拥有全国最高的老年人口比例,截至2014年底上海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13.9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8.8%,已2倍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上海60岁及以上失能人口占老年人口的14.6%,其中完全失能人口占失能人口的32.8%。
公益宣教活动参与者、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管阳太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政府仅能满足3%的老年人口进入机构养老,但这些老人有幸进入养老机构后,因缺乏“医养融合”制度,没有完善的照护条件和相关护理知识,极可能导致老人错失康复机会。他认为,导致“医养融合”制度不能完全进入养老机构的 “瓶颈”有三,一是医保约束。目前纳入医保对“医养融合”的推进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但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养老机构与医院合作,医院的医保数量一旦达标,医院的积极性将大大下降,因为医生面临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境地,这会影响医院的工作热情,也会阻碍养老机构老人获得医疗服务的途径。二是风险规避与问责机制存在问题。在现有风险规避与问责机制设计上,有的条款对养老服务有阻碍作用,使养老机构只能步步为营,以关键时刻采取不作为方式来逃避责任。三是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和管理困难。目前养老机构人才紧缺,招不到高素质的人才,留不住专业人员,人才流失在养老机构中比比皆是,尤其是专业的护理人员,主要原因是待遇低、工作量大。人才流失导致人才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养老机构聘请的医务人员多半是退休医疗工作者,倾向于白天上班,做不到24小时值班,这给管理上增添了很大的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管阳太有以下建议,上海市在老龄化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养融合”的改革,目前发达国家机构养老功能定位已实现向医护型的转变,或从生活照料拓展到具备医疗功能,或与医疗机构强化合作。上海已具备相当好的基础和条件,但需要政府和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一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确定创新模式。帮助养老机构搭建一个可以寻找和整合医疗资源的途径,这个平台的搭建需要卫生部门与民政部门的通力合作,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来激励医疗机构输出医疗资源,同时,通过质量监督与控制,来保障行医行为的规范化与常态化。通过制度层面的考核与激励,打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保障老年人医疗健康需求得到满足。
二是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方式,与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对接。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扩大老年人医保支付范围和药品选择机会,使其在医疗资源使用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在医保支付方式上采取“按人计费”方式,直接向“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提供资金,实现增加供给的目的。三是明确风险管理责任。虽然明确风险规避和问责是必要的,但在目前“医养融合”存在政府部门多重管理现状下,需在整合资源平台的基础上,界定养老和医疗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整合,将多部门管理变成单一部门管理,分层管理,逐层负责,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使老年人在不同阶段得到应有的照料和医疗,规避一些风险。四是制度化激励医务工作人员。政府要建立激励机制,使医护工作者有发展空间,并能享受到社会福利方面的优惠政策等。从“医养融合”层面,为医护人员制定专门的医疗护理制度、分级护理标准、食品卫生检查制度和机构老年人安全管理制度,细化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时间安排,将养老机构的日常工作制度化、流程化、清晰化,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指导医护人员行为和工作。
据悉,上海的“传播脑科学,促进脑健康”公益宣教活动旨在唤醒和引导市民重视脑健康管理,维护脑健康,自2009年起成功举办8届,已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和品牌,有良好的社会反响,广获市民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