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智又叫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失智患者大脑神经元数量的锐减,会导致智力衰退、情感和性格变化等,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失智;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失智。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老人丢三落四 或许是失智症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当人的年纪逐渐变大以后,人体的各项身体机能都会明显的下降,甚至会出现一些疾病。老年失智症就是老年病的一种,现在出现老年失智症的人数逐年上升,早期识别及预防认知功能障碍及失智,做好预防老年失智症的工作尤为重要。今日,市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西南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高励将为广大老年朋友进行专业性解读,并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
危害大
“老年失智症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高励介绍说,老年失智症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致命威胁,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重的负担。有研究表明,中度失智的老人中,有80-90%存在自理能力缺陷,需要依赖他人照顾;80%存在有精神问题;50%由攻击他人的行为。这些问题给照料者带来诸多的困难和压力,容易影响其身心健康。
高危人群
“高龄者老年失智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高励介绍,一般来说,老年性失智多见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管性失智以75岁以下的老年人居多。
根据病因,
老年失智症主要分4大类:1、老年性失智,即阿尔茨海默氏病(AD);2、血管性失智(VD);3、混合型失智;4、其他类型的失智(如脑外伤、中毒、B族维生素缺乏、脑积水、帕金森病、慢性病毒脑炎等引起的失智。
除了年龄因素,老年性失智还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据统计,老年性失智患者的近亲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4倍多。特别是发病年龄越轻,越容易有遗传倾向。病人的兄弟姐妹、子女患上此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危险,比没有此病家族史的人要高出数倍。
独居者丧偶、独居、情绪抑郁者也是老年失智的高危人群。这些老人与外界交流少,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状态,易引发老年失智。
避免误区
误区一:“老糊涂”不是病。将早期症状误认为正常情况,延误治疗。
误区二:老年失智治不好。坚持适宜的治疗方案,加上家属细心的照顾,患者可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生活状态。
误区三:停药没关系。研究表明,时常停药将使患者病情明显加重,包括认知、精神行为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
误区四:患者吃好住好就行。看护者对疾病了解越多,更关爱患者,对医生的治疗帮助越大。
最后,专家建议老年人平时可采用记数、拼图、背诵诗词等方式进行脑力训练,同时进行适当的体力训练,以增强机体各系统功能,抖空竹、游泳、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等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