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忽悠”迷人眼年终防骗正当时
陕西日报2016-09-30 00:00:00 分享      

   年底将至,诈骗高发。面对花样百出的金融骗局,消费者如何才能擦亮眼?


  临近年末,不少人开始制订自己新一年的理财计划。不管是买股票、买基金,还是炒黄金、换美元,在精打细算仔细谋划的同时,一大波来者不善的“花式忽悠”却让人措手不及。前有银行发来的“友情提示”,后有各种让人李逵李鬼“傻傻分不清楚”理财信息,更有坑死人不偿命的P2P融资骗局,有网友戏称,“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炒股、草根死于P2P,总有一款骗术适合你。”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这些年,我们收到的诈骗短信


  “温馨提示:中国农业银行通知,截至今日下午8点将从您的账户上扣除1980元的信用卡年费。如有疑问请与我行联系。电话:4006826630。”近日,家住西安市碑林区的朱女士接到了农行“95599”发来的短信。谨慎起见,朱女士致电95599,客服人员回答说,农行没有400这个号码,朱女士接到的是诈骗短信。


  “前段时间我手机收到95588短信内容提醒:中国工商银行电子密码器需要升级,随后我按照其操作后,网银账户被转走了两千多元,在此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相信类似短信。”西安市的李先生也被诈骗短信“坑”了一把。


  记者调查发现,收到类似短信的人不在少数,“95588、95599、95559……”这些貌似银行系统的“友情提示”,实际上暗藏杀机,用户稍有疏忽,就会落入骗子圈套。有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相当于每3人中就有1人接到过诈骗信息。除影响广泛外,信息诈骗大案、要案增多,整体呈高发态势,其中单一案件损失金额最高已达1600万元,而损失百万元以上的案件更是屡见不鲜。


  相比“辨识度”较高的短信诈骗,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P2P融资平台和各种民间非法集资,更是让人防不胜防。西安市北郊的陈先生经人介绍给某房地产公司投资了20万元,按照对方承诺,收益比银行翻几番,且身边已有人拿到分红。陈先生本想着稳赚一把,结果把钱放进去短短几个月,房地产公司就人去楼空,至今仍杳无音讯。


  “年收益率达到20%,按月分红,稳赚不赔……”在诸如此类高收益的诱惑下,在李逵李鬼傻傻分不清楚的旁氏骗局中,不少人把辛苦钱赔得血本无归。近日被依法立案侦查的“e租宝”网络租赁平台,21个月吸金740亿元人民币,涉及人数之多金额之大,让人瞠目结舌。据介绍,仅“e租宝”西安分公司,就涉及投资群众491人,投资金额2286万元。


  “花式忽悠”渐迷人眼,谁之过?


  从信用卡被盗刷、高息理财血本无归,到存款丢失、公司跑路,再到互联网金融暗含的各路陷阱,局域性的金融乱象愈演愈烈,薄弱的金融安全让公众直呼“伤不起”。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金融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雅姗分析认为,诈骗短信、非法集资及互联网金融陷阱频现,是信息时代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中监管模式、法律法规以及消费者心态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若要论“过”,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消费者都难辞其咎。


  从监管机构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新型金融机构的涌现,金融交易的业务模式、交易方式、受众人群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监管模式已无法填补各种“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漏洞。例如,大街上形形色色的民营投资公司是非法集资的主要载体,但民营投资公司如今尚处于工商部门只负责注册登记,金融证券办无职能管,银监局无权管的尴尬局面。此外,金融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脱节错位,发生金融纠纷后投诉无门,相关金融机构推卸责任,不少涉案银行称是“临时工所为”、“员工个人行为”,急于撇清关系,出现界定难、追责难、量刑难等问题。


  从金融机构来看,随着银行的市场化运行,激烈的竞争加之其逐利特性,越来越多的捆绑销售正在无形地损害消费者利益。保险业务的捆绑过程中往往会泄漏在银行开户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险公司再将这些信息转卖给私人机构。诈骗信息之所以能准确报出消费者姓名、卡号、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原因即在此。此外,人们在钱袋子鼓起来后,越来越注重资产保值,“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而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理财需求,近年来网络理财众“宝”们的横空出世,犹如开闸放水,让更多消费者蜂拥而至,这在另一方面也为金融骗局提供了较大市场。


  从消费者自身来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警惕心和鉴别力。不少消费者对记者表示,金融服务和产品不像鞋子衣帽,可以进行直观判断,自己购买金融产品时,很少详细看合同内容,也看不懂,基本都是依靠销售人员的介绍和推荐。此外,信息技术在大大提高金融可得性的同时,也将金融风险散播在各个角落,许多以前不懂金融的人现在只要在电脑上敲敲键盘,在手机上下载个app,就有机会使资金升值。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不具备金融常识的人往往会被高受益低风险的广告所蒙蔽,最终深陷金融骗局。


  筑牢防火墙 保护公众“钱袋子”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如今的金融诈骗越来越精准,保护消费者的“钱袋子”刻不容缓。


  对此,孙雅姗建议,首先应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在监管部门和民间设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消费风险提示、反映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应建立合格的金融消费者投资制度,为一般金融消费者划定交易禁区,避免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人进入高风险领域而遭受损失。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必须严格遵循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向客户、监管部门充分披露创新产品的交易结构、资金投向、潜在风险等相关信息。监管部门要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对金融机构日常监管和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还需建立相关的制度作保障,如建立民间投资公司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健全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破产清算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具体部署。我省关于加强金融安全、构建健康金融秩序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力图筑牢防火墙,架起高压线。


  “护身符”虽然金光闪闪,但若想让金融消费者真正放心,让这些政策法规真正落到实处,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社会各界还应协同作战,让“护身符”真正发挥效用,让监管不再有“真空地带”,让民众的投资渠道更宽更广。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