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红利”旅游成老年休闲新选择
2016-10-10 00:00:00 分享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中国老年节”。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财政部今日联合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老年人经济状况显著改善。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闲暇生活更加注重品质和时尚,旅游日益成为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选择。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第四次调查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王建军介绍,“2015年,13.1%的老年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计划外出旅游,9.1%的老年人表示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外出旅游。”

      老年人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城镇老年人收入来源显现结构性转变,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明显提升,农村老年人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王建军表示,“2014年,我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3930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6538元和5970元。”

      进步的同时仍有提升关爱的空间。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和今日头条寻人公益项目联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走失老年人一年约在50万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约为1370人。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宋宗合介绍,“我们发现低学历人口在走失人群比例中占比特别高,其中高中水平以下的占到了98%。从工作的情况看,70%的是非正规职业,或者没有工作,大部分是农村人。男女比例上,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女性比例达到了58%。”

      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2亿,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到1/6,老龄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银发浪潮来袭的背后,其衍生的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等市场需求巨大。

      在长寿文化活动周中的宁波市养老养生产业高端论坛上,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冯晓丽认为,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不少养老机构同质化严重,多以“养”为主,缺乏特色。

      “不少养老院建得像宾馆、像医院,既同质化又冷冰冰,给人一种去哪里都一样的感觉。养老服务应该要依据老年人的多层次服务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冯晓丽说。

       面对养老养生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趋势,不少社会化养老机构开始凭借其个性化养老服务“突围”市场。

      宁波钱湖柏庭养老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洪哲民表示,公司的养老服务主要走高端路线,从业人员都经过严格上岗培训,力求服务专业化。“今后我们的养老院将实行连锁化运营,依靠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在同质化的养老服务中突围。”

      据宁波市宁海县副县长范建军介绍,在宁海已建设了一批适应不同人群和需求的养老养生基地,其中既有普众化的养老俱乐部,也有精品化、高端化的健康养老特色小镇、生态养老养生休闲旅游中心,多元化的养老机构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经常陷入“一床难求”的窘境,为了让养老服务朝着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则为市场化养老构筑了坚实的“温床”。

      “去年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鼓励以民办公助、租赁经营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公司等参与养老服务,探索公建民营、连锁经营等模式,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宁海县副县长范建军说。

      如今,宁海的养老模式正形成多维切入的融合态势。宁波市宁海县委书记褚银良表示,近年来,宁海大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居家养老比例达到80%以上,联动民营资本设立养老机构18家、床位突破3500张,每百位老人床位数位居浙江省前列。

      随着“夕阳红”产业孕育出勃勃生机,“白发红利”有待进一步释放。宁波市民政局局长杨雄跃表示,近年来,宁波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的起步开局。“我们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为民间资本投资养老养生产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我市养老养生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