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药护理,家庭社区又缺乏相应设施,只能长期住院调理,开销大不说,也加剧了医院的床位紧张。在社会需求和政策扶持的引导下,近几年,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有病治病、无病休养”的医养融合养老新模式在各地出现,为老人健康护理提供了新的选择。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当前的“医养融合”模式可分为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增加医疗资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医养融合进家庭四种基本模式。2014年以来,为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江苏在符合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
高端欧式养老院、中医养老院、老年护理中心……如今,“医养融合”已成为江苏新建养老机构的必备要求,不同风格的养老院正在丰富江苏养老市场。进入2016年,在南京、无锡等城市,已有多家医养融合机构开门营业。
侧重医疗条件 科室齐全还能康复护理
在几家已经建设完成的医养融合机构的宣传资料上,“护理病房”、“问诊查房”、“开药诊疗”等医疗概念多次出现,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有医疗资质、有专家合作、能提供完整的治疗康复护理是各家着力打造的卖点。在医养融合的模式探索中,“有病能医”是区别于传统养老的显著特征。
位于无锡的太湖养老中心,主推与邻近医院的联姻合作。不仅医院医生每天查房问诊,养老院还有固定的医务室。“有个什么感冒或突发病,在这里就能开到药。”省掉了去大医院挂号开药的麻烦,老人们对这种养老新模式也喜闻乐见。
除了专业的医疗实力,老人和子女们还看中机构的康复护理服务。王大爷之前不慎摔断了腿骨,治疗完成后按理说要回家休养,但老人行动不便,子女工作又忙,一家人思来想去就把老人送到了临近的养老中心。“有人照顾,还天天有人陪着锻炼,眼瞧着很快就能走路了!”提起护理服务,王大爷赞不绝口。
南京建宁老年康复护理中心,是一家由医疗器械工资投资建设的养老院,内部设置了内科、外科、中医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每个床位设置了医疗紧急呼叫按钮,还建有ICU病房,俨然是“小医院”的气象。而一个月的护理费用则在七八千左右,在提供全方位护理的同时,收费也高于普通养老院。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无病休养门槛高 条件好的花费上万
在观察中,记者发现,多数标榜“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都能做到“有病能医”;而针对健康老人或是慢性病老人的“无病能养”建设还相对单薄,不少养老院对外宣传中也只提到治病层面。
南京6家建设中的“中医派”养老院主推“楼上养老,楼下治病”的模式,正常老人早上可以打打太极,早饭后上健康教育课,中午有营养午餐,下午推拿,晚上还能泡泡脚。然而还是可以感受到,类似的养老机构多停留在身体的调养层面,对于老人精神层面上的休闲文化需求则关注不多。
相对于普通养老院,近两年进入江苏养老行业的外资养老院条件就改善很多。在仙林的一家法式颐养中心,不仅有水疗、美容美体等服务,还有休憩小站、中式回忆工坊、法式特色沙龙等提供老人休闲娱乐的设施。工作人员说,他们不希望这里是一个冷冰冰的医院,而是一个温暖的家。然而想要享受这种“高端”、“温暖”,月均花费就要两万左右,这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老人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
由于目前完成建设的医养融合机构较少,虽然收费高,床位仍然是供不应求。据悉,在“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发展医养深度融合,全省将建设200家护理院,拥有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院将内设医务室,全省护理床位将占到养老总床位的50%以上,老人的医疗养老将有更充足的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