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细化相关概念设计出理想问卷?
智库养老2016-10-18 00:00:00 分享      
      做行业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设计之初,小编往往会遇到怎么制作好问卷的问题。当有了一个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之后,怎么通过合适的变量或指标来反映所关注社会现象,从而为调查目的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呢?于是,小编扎进了书海,开始了探索,得到的答案是……这是一个关于社会测量和社会指标与操作化的问题啦。

      1社会测量


      1.1 概念
      社会测量,是指运用一定测量工具、按照一定测量规则对社会现象的特征进行预测或量度并赋予一定数值的过程。
      社会测量有四个构成要素:测量工具、测量规则、测量对象和测量数值。

      1.2 社会测量的层次

      按照测量对数量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社会测量可分为4个层次,即定量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



      (1)定类测量
      也称类别测量或分类测量。即将调查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以确定其类别,并赋予一个特定的数值。定类测量如性别,工作内容,职业......

      数学特征:等于或不等于


      (2)定序测量

      也称顺序测量或等级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如文化程度、职称等级、满意度......定序测量规定了对象的相对位置,但没有规定对象间差距的大小。

      数学特征:大于或小于


      (3)定距测量

      也称间距测量或区间测量。不仅可以区分类别、等级,还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数学特征:加、减


      (4)定比测量
      也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具有以上三种测量的一切特性,并有绝对的0点(有实际意义的0点)。测量值之间的比值也是有意义的。
      例如年龄和收入这两个变量,固然是定距变量,同时又是定比变量,因为其零点是绝对的,可以作乘除的运算。

      智力商数这个变量是定距变量,但不是定比变量,因为其0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是绝对的或固定的,不能说某人的智商是0分就是没有智力;同时,由于其零点是不固定的,即使A是140分而B是70分,我们也不能说前者的智力是后者的两倍,只能说两者相差70分。因为0值是不固定的,如果将其向上移高20分,则A的智商变为120分而B变成50分,两者的相差仍是70分,但A却是B的2.4倍,而不是原先的两倍了。摄氏温度这一变量也如此。


      数学特征:加、减、乘、除

      2概念的操作化


       2.1 操作化的含义

      在调查研究中,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并不能直接用于指导调查。因此,需要对概念进行操作化,降低其抽象级别。概念的操作化的关键就是寻找一定的、可观察的、具体的、能够明显区分的测量指标来说明概念的属性,其中每一项指标反映概念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变量。“概念-变量-指标”即是概念的操作化的过程。


      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变量:包括若干个范畴、值或亚概念的概念。


      指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成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2.2 操作化的方法

      (1)概念澄清与界定

      (2)发展测量指标


      A. 列出概念的维度

      B. 建立测量指标


      2.3 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对同一个概念进行测量时,可能会产生处不同的测量指标。


      操作化示例


      抽象概念:城市融入

      学者1:个体适应城市的现代生产体系和现代性的社会互动规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适应城市的社会成员
      学者2: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上整体融入城市并认同自身新的身份。
      学者3…………


      概念界定:

      城市融入指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确立经济地位,适应城市社会互动规范,并获取市民身份、享受市民待遇,最终实现在城市舒适生活的融入过程。



      有一些变量比较复杂,有可能还可以建立三级指标......至此,城市融入的测量就实现了。


      另外,关于指标,小编在这里可以与大家多分享一点思路,希望在大家的工作和学习中有所帮助。


      (1)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主观指标也称感觉指标,是指不可能或难以用直接度量或计数取值而只能凭人们的感受、评价确定其量的指标,如满意度、兴趣就属主观指标。但主观指标并非随意想象,而是数出有据,令人可信,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客观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的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义务教育普及率等。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一般都通过统计指标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时,大多使用客观指标,如某地区的人均收入、家庭平均人口数等。


      (2)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名称及其数值。经济现象的名称用经济范畴表述,经济范畴的数量方面则通过数值反映。例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经济范畴,表现这些经济范畴数量方面的名称及其数值“社会总产值××亿元”、“国民收入××亿元”就是经济指标。


      非经济指标是指反映经济领域之外的社会生活情况的指标。由于社会指标一开始是作为不同于经济指标的另一类指标而提出来的,因此,有人认为社会指标就是非经济指标,而不包括经济指标。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因为社会指标是相对于自然指标而言的,它应该包括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情况的指标,而不应该把经济指标排除在外。


      (3)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

       描述性指标是指反映社会现象实际情况的指标,如城镇人口数、居民拥有电脑数、财政收入总额等等。


      评价性指标也称为分析性或诊断性指标,它是反映社会发展、社会效果在某些方面利弊得失的指标,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视机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比重等。


      (4)肯定性指标、否定性指标和中性指标
      肯定性指标是指反映社会进步或社会发展等社会现象的指标。
      否定性指标也称逆指标或问题指标,是社会落后、倒退等社会问题的指标,如特价上涨率、每万人口犯罪人数、城镇人口失业率等

中性指标是指反映与社会进步、落后或前景、倒退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现象的指标,如国土面积、人口数、人口的民族构成等。


      (5)投入指标、活动量指标和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是指反映投入过程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指标,如投入教育过程的教育经费、教师人数、教学仪器和设备等。
活动量指标是指反映社会过程的工作量、活动频率、次数等状况的指标,如教师每学期承担教学时数、学生每天做课外作业时数等。

产出指标是指反映社会过程结果的指标,如义务教育普及率,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等。


      从反映心理状态的层次看,主观社会指标大体上可分为六种类型:
      (1)关于情绪或感情方面的指标
      (2)关于意向或期望方面的指标
      (3)关于行为倾向方面的指标
      (4)关于评价或判断方面的指标
      (5)关于态度或决断方面的指标
      (6)关于价值观念方面的指标


      从反映的具体内容看,主观社会指标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1)关于经济生活方面的指标
      (2)关于政治生活方面的指标
      (3)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指标
      (4)关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指标
      (5)关于家庭生活方面的指标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