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笔赢得荣光,用人生续写梦想
上海新闻界评选出十大寿星暨精彩人生奖
上海老年报 作者:吴汝琴   2016-11-14 00:00:00 分享      

  承载着新闻工作光荣与梦想的记者节来临之际,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出了“上海新闻界十大寿星”暨“老新闻工作者精彩人生奖”,向他们建树的新闻丰碑致敬,也为他们的精彩晚年喝彩。


  年轻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枪林弹雨中前行,他们曾用笔鞭挞社会的阴暗,见证历史的变迁。如今,他们的双鬓已染上了白发,但仍握紧笔杆、肩负责任,“记者”二字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担当。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年轻时,他们用笔冲锋陷阵


  1938年,17岁的丁柯加入了新四军,4年后从苏中新四军一师调往浙东地区,参加创建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后任新四军浙东纵队《战斗报》社主编、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一支社社长。烽火岁月的四明山,活跃过他办报的身影;碧血流淌的梅花岭,留下他奋进的脚印,丁柯的一生就这样与新闻联系在了一起,他说,宣传中共党史、宣传新四军史是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


  本次获评的20名上海新闻界十大寿星暨寿星提名奖获得者,年龄最高者100岁,年龄最轻者88岁,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战争年代中走来,战火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更坚定了他们对党的新闻工作的信念。97岁的《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王维说,办报人要“心中有读者,把心扑在新闻上”;94岁的《文汇报》原党委副书记刘庆泗将1100元新书稿费作为特殊党费上交 ;95岁的老《申报》负责人肖木理想永存,不忘初心,多次撰文深情缅怀在大扫荡中牺牲的战友……


  晚年时,他们扛起社会责任


  2002年,66岁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高级记者、摄影师兼编导顾泉雄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整套放映器材,在老伴的陪同下,带着纪录片“走天涯”。10年间,他走遍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义务为当地居民播放电影,宣传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党的方针、政策。结束旅程后,回到上海的顾泉雄埋头为大学生写书,他用《视觉心声》和《夕阳心声》两本书给年轻人谈理想、讲人生。他说,我是一名记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心系民族的希望,是我的责任与担当。


  这30名上海新闻界精彩人生奖以及17名提名奖的获得者,他们中有建国之初就投身新闻工作的优秀老记者,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新闻界杰出人士,他们笑称自己是“新闻界中的小老人”,他们说自己“还有余力能为社会做点事”,他们的人生,直到晚年都很精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陈醇退休后先后为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社录制《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为青少年举办《讲经典、诵经典》讲座;上海大学新闻系老师蒋瑞松关心社区老人,在他的推动下,嘉定镇街道建起了全区第一家老年食堂,惠及周边老年居民300多人;长期奋战在基层广播战线的周宝才倾心痴迷刻纸艺术,近3年来先后完成了《“二十四孝”图》、《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钗》,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水浒传》“108将”人物等刻纸作品,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正如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颁奖大会上对获奖者的致辞,这些将一生心血都付诸于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心中装着使命和理想,他们的一生都在传递正能量。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