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员工平均年龄30岁以下,立志服务老年人做养老产业。企业投资人侯国新扎根养老行业15年,身为江苏省老年学会、省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的他经过长期实践研究总结出了医养e+社区养老模式,用产业化思维解决居家养老问题。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人口老龄化下的 苏新“医养e+”社区养老模式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9073”(90%在家养老,7%在社区养老,3%在机构养老)模式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目前居家养老在中国城市社会尚没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加上市场危机大、投入高,很多人望而却步。在这个背景下,“苏新”走入人们的视线并成长迅速。
找到 痛点
从大数据来看,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1.78亿,是世界上唯一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这一数据还在增长中。这些方面日本和中国台湾有些经验可以借鉴,政府也逐步要求新建大社区里面配建老年公寓。但这些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9073最大的服务对象在70%的居家老人。
我们国家的空巢率高70%(南京50%),传统观念是四世同堂,而结婚以后大部分人不跟老人住在一起。家庭结构变化之后,一般一对夫妻照顾不了上有老下有小,这一困境将全世界绝无仅有。另一方面,老人的适应能力较弱,不主张过分改变老人的环境(改变一般需要半年左右,除非有重大变故)。如何让老年人在社区优雅养老是一个大的命题。
眼下的社会财富是老人创造的,如今不能简单把他们送去郊区的机构,而应让其充分享受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也方便子女探望、购物、户外郊游等。这些老人最困难的主要是在看病、取钱、家政、旅游等方面的社会援助。
苏新投资人侯国新及其企业核心人员均有多年服务于养老及相关行业的经验,在经过对数万名老人调研后,苏新人认为老人除了医疗保障之外,居家养老更需要情感沟通精神慰藉,同时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达到缓解陪护矛盾、提高防病能力的目的。
另外,从服务模式上来说,传统做法是政府补贴+公益机构服务相配合运作,但通常服务的有效性不够。养老行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10个老人通常需要6个人,企业人力投入高,然而老人的主动保健消费意识未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往往企业离了政府补贴就难以为继,且未来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政府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亟需企业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亟需一批企业走在行业的前列,探索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适合方法来。
明确目标
从老人的身体健康状态来分,一般分为自理、(介助)半失能老人和(介护)失能老人。一般的自理老人通常身上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长期服药,因此“医”的同时配合“养”来进行,提高老人防病抗病能力会更有效。从这一点看,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医是个很好的方式,更适合老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这一痛点,侯国新对苏新的未来有个明确的定位——做中国社区老年慢病健康管理提供商。
做好老人的慢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中国目前专业的老年慢病管理机构因种种原因凤毛麟角。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的发展在慢病的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苏新将医馆和养馆结合起来,互为补充促进,帮助老人日常调理、强身健体从而对慢性病进行辅助治疗。
勇于实践
为实践这一目标,将医、养有机结合起来,苏新提出了一个业内全新的概念——一医五养(一个中医馆+五个太极瑜珈馆+“一家卡”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简单地概括为医养e+社区养老模式。为了多与老人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帮助他们有效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将医养融合落到实处,苏新从锁金村的一个中医馆——“正清舒心堂”开始实践,并同步建起了五个太极瑜珈馆。
15年与老人长期打交道的经验,让侯国新总结出了这套特有服务模式,具体来说是通过一个医馆+五个瑜珈太极馆+一家卡的信息化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化服务老人。
这种家门口的医院,极大地提高了老人就诊的便利性。实现就医分流之后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医生对患者病史更了解,用药更准确有效。一般综合医院就诊人数多,坐诊医生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分身乏术,医患之间很难深入交流,建立信任。社区中医院比大医院更便捷、更了解老人病史,时间久了老人和医生护士之间建立起像家人一样的感情,也解决了情感陪护需求。同时配合养馆“学堂”为老人提供专业的老年太极瑜珈、八段锦教学、健康饮食搭配指导、老人互助生活方式等帮助老人建立好的生活习惯。
实践创新
医养融合需要研究社区老年人口构成、养老需求、既存问题、空间资源,了解已经介入以及未来将有可能介入的各方力量及其诉求。其实08年至今,国家已经明确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将其写入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并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医养融合需要更多的诠释。经过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苏新明确了从六个方面——理念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人才的融合、服务的融合、技术的融合、产品的融合进行“医养融合”深入尝试。
一方面通过专业的中医门诊、健康知识传播、中医药调理、康复理疗等方式让老人“看好医不难、吃好药不贵”。另一方面正清舒心堂太极瑜珈馆通过太极瑜珈教学、八段锦教学、健康饮食搭配指导、老人互助生活方式等培养老人好的生活习惯,让老人“练好吃对,长命百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保压力与日俱增,如果能未病先防,提高老人的抵抗力,一方面可以减少老人生病的痛苦,同时也就相应减少我国医保的高负荷支出。
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一家卡”信息化平台,将医馆、养馆串联,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和病史档案,让老人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及健康信息,及时提醒,从而更好地帮助老人。
从江苏省及南京市近年密集出台的政策来看,明确要求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性,并不断强调医养融合的重要性,应围绕对应老人身体机能阶段性和需求多样性开展工作,提升服务老人的水平。苏新旗下正清舒心堂将“医养融合”应用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即将“医疗”与“居家养老”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医”“养”多元化服务项目,逐步提高服务水平。避免传统养老企业只关注设施建设,忽视服务运营的缺陷。
初见成效
经过两年的发展探索苏新已走在了行业前列。南京苏新立足于社区,专注老人,积极探索“医养融合”产业化发展道路,打造出了一套“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好样本”。
2015年9月成立以来,紧密联系社区,以正清舒心堂中医馆为核心支撑,共举办了45期健康大讲堂,已为锁金村近3000名老人提供了健康知识普及服务,尤其在中医日常保健知识的宣传,帮助老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围绕锁金村街道7个社区,安排医生每月定期轮流进社区义诊,提供中医把脉、量血压等免费服务,帮助老人监测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同时根据不同社区老人情况,因地制宜举办了十多场送理疗体验进社区的活动,解决部分老人康复及调理看病难问题;每周免费开展八段锦、瑜珈教学,让老人切实感受到医养融合的好处。
社区是一个最好的支点,便于老人、家庭、社区组织、志愿者、各类营利和非营利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交互支撑,延长老人独立生活时间,降低老人护理型养老支出、减轻政府养老保障压力,也减轻老人家庭成员压力,达到最大化的综合性社会效益。现在周边很多老人从开始对社区中医院质疑,到如今通过练瑜珈、八段锦加上医生帮助合理调养,养成良好的习惯精神饱满心情愉快,防未病花的钱少了,“正清舒心堂”像老人的家一样,平日里医馆、养馆逛逛,有的老人还主动当起了志愿者,跟苏新一起宣传中医文化、练瑜珈。苏新“正清舒心堂”也得到了他们的家人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子女通过一家卡平台及时了解自己父母的身体状况。
短短1年半的时间里,南京苏新荣获“全国慢病防控健康工程重点推广项目”、“全国慢病防控公益活动突出贡献奖”;苏新智慧社区医养融合服务模式被评为“十大创新品牌”、“博爱助医爱心单位”、苏新正清舒心堂太极瑜珈馆被评为“时代先锋·中国瑜珈健身行业创新发展示范单位”
等诸多荣誉。
面向未来
养老定义为产业一定是可以赢利的,一定有适合的模型。南京苏新打造出的“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好样本”非常有价值。“医馆+养馆”结合为当下提供了可执行的实战模式,“e+”的互联网技术为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养老产业蓝海之中,很多企业还在越走越迷茫之中,希望找到一个指路明灯。实践出真知,苏新走出的这一条创新之路对于他们来说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小步快走,苏新扎根社区服务多样化,以专业的智慧的慢病健康管理方式帮助社区老人更舒心、更便利、更省钱地实现在家门口“优医优养,生活安康”,同时更方便子女们尽孝,让每位老人都能在社区里优雅的生活。并通过慢病健康管理体系实现“医养融合”服务产业化发展。
苏新未来的企业目标是在全国400个城市实现一医五养连锁经营,建1200家中医馆,6000家太极瑜珈馆、400家康复护理院。并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上市,努力打造医养融合第一股。这一年轻企业的未来相信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