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农村养老待遇始终不输给城市
新华每日电讯2016-05-23 00:00:00 分享      

  养儿防老,是中国自古传承的养老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保体系的完善,如今这一传统已经在中国城市地区逐渐退却,但农民却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依然需要通过子女的赡养来度过晚年。我们可以通过观看日本在农村养老中的作为获得一些灵感。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刚刚从二战中缓过气来,甚至还没有完全摆脱粮食危机,农业人口依然占大多数。而在195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国民年金法》,把工薪阶层之外的农民全部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1961年日本国民年金制度正式实施,进入了“国民皆年金”的时代,农民年满65岁后均可与城市居民一样,领取相同水平的养老金。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国民年金制度实施后,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进入城市,日本的人口红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企业盈利的增加,城市劳动者又先后有了“厚生年金”和“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金。相对而言,只有国民年金的农民,养老水平与城市居民拉开了差距。为此,197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劳动者年金基金法》,创设农民年金,并于1971年1月开始实施。农民年金与国民年金不同,鼓励农民加入但采取自愿原则,完全尊重农民的个人意愿。日本政府于1991年实行国民养老金基金制,大力支持农业协同组合举办人身共济保险,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养老水平。


  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日本政府积极主动、精心策划,尽心尽责地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当然,日本政府的大力投入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农民养老金制度在调节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杠杆作用。二战后的初期,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通过全覆盖的社保制度鼓励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工作,极大推动了工业化。上世纪70年代后,为了实现集约化生产,日本又通过调节养老金制度,鼓励农民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建立起了现代农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年轻人纷纷进入大城市谋生,农业人口高龄化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因此,日本通过调整养老金政策,鼓励劳动人口从“离农”转向“返农”。2001年,日本建立了新的农民年金制度——农业者年金基金。该基金的事业管理费由国库承担,很少的保险费就可享受较高的养老金。这种养老金带有明显的奖励性质。


  因此,“在日本做农民最幸福”并不是句玩笑话。日本政府在养老金制度上几十年如一日对农民的照顾,充分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