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发展状况报告
文汇报2016-12-09 00:00:00 分享      

  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也是共享共建社会治理的实践平台。以加强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有利于落实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十6”文件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积极作用。在市文明办的积极推动以及市文广局、市民政局、各区的大力配合下,“完善100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功能”正式列入2016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经过一年的推进、建设与评估,极大地推进了基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发展,为上海志愿服务事业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为进一步了解上海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推动上海志愿服务在补短板、促均衡、强基础、增活力、上水平中实现新突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受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的委托,在全市范围开展了针对基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向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发放问卷234份,回收197份,有效率为84.2%。从全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功能建设与拓展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实事项目”的初衷,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化、信息化、项目化、社会化建设方面持续完善,但在资源整合、项目创新、保障措施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今后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1、中心基本实现全市覆盖,基础建设稳步发展


  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志愿服务中心234个(以下简称中心),基本覆盖全市所有街道、镇,且在有需求并具备条件的功能区、开发区等同级别行政管理区域也已部分设立。


  本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中心设立于2010年以后,且基础建设发展扎实:77.5%的中心使用面积超过80平方米;83.2%的中心拥有独立的办公室;中心平均拥有工作人员3名,90.1%的中心拥有1名以上专职人员;99.4%的中心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89.8%的中心设置了典型培育制度,96.4%和97.6%的中心制定了年度计划和年度总结,71.3%的中心拥有专有口号,71.9%的中心拥有徽标;中心旗下平均拥有志愿服务团队48个、常态化项目20个。



  2、近九成中心与其他机构共建,体现资源共享


  调查显示,中心设施单体建设比例比2015年调查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为12%,体现出政府实事项目实施后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成效,但仍以与其他机构合建为主(88%)。其中,中心与其他机构合建中部分套用设施占比最高,达到53.3%;与其他机构合建但设施独立的占比为25%;与其他机构全部套用设施占比为9.8%。


  从对象看,中心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0.4%)共建共享资源最为普遍,其次为社区党建服务中心(26.1%)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9.9%)。


  3、中心以街道自主管理为主,呈现多元化、社会化趋势


  整体看,中心的运作模式以街道自主管理为主,有46.4%的中心采用。但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特征,如政府与社会力量(如学校、医院、企业等)协同运作的中心占比为27.3%,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项目化外包运作的中心占比为15.3%,委托社会组织管理运作的中心占比为8.7%。与2015年相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项目化外包运作的中心比例增加了7.3个百分点,委托社会组织管理运作的中心比例增加了2.6个百分点,体现了社会共建共治的发展趋势。


  4、志愿服务中心(站)深入居民区,基础功能健全,知晓度与信任度高


  调查显示,93.2%的中心在居民区实现了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相比2015年80%的覆盖率有了较大提升。平均每个中心拥有26.1个志愿服务站(点),且所建志愿服务站(点)基本具备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88.3%)、长期设立的服务岗位(79.2%)、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84.8%)和常态化的服务项目(81.7%)等基础条件。


  基层群众对于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知晓率和信任度较高。根据调查显示,85.2%的市民知晓居住地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站)的位置,10%的市民接受过中心的志愿服务;74.1%的注册志愿者参与过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81%的市民对中心提供的志愿服务表示信任,而顾虑主要来自对志愿者诚信的担心(5.3%)和对家庭安全的担忧(5.1%)。


    5、政府财政支持是中心主要经费保障


  调查显示,近一年中心平均经费投入为24.8万元,全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年总经费投入推算为5800万元。具体来看,政府财政支持是中心主要的经费保障,96.4%的中心拥有政府财政经费支持;今年以来,上海16个区的区级财政累积投入专项经费近4800万元。从比例看,日常运作完全依靠政府财政经费的中心占了79%,另有13.2%的中心日常运作经费中政府财政支持的比例大于50%,只有4.2%的中心日常运作经费中政府财政支持比例低于50%。


  整体看,中心拥有社会性经费来源的比例不高,只有9.6%的中心有社会募集经费,12.6%的中心有企业募集经费,5.7%的中心有彩票基金等其他经费来源。



  6、需求与服务对接紧密,中心的平台功能日益凸显


  志愿服务的需求在基层,服务也要随之下沉并在基层对接,中心的需求、服务“两清单”有效解决了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供需对接的角度来看,中心以“将需求转化为志愿服务项目”(86.8%),也就是孵化项目作为主要推进方式,且82.2%的中心已经可以“提供需求列表/清单”,78.5%的中心已经“形成稳定的供需对接平台”,76.1%的中心可以“提供资源供给列表/清单”,此外还有59.5%的中心“开展了项目认领工作”。可见,中心在推动供需对接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


  7、基层志愿服务信息化逐步完善,“志愿云”成为活动开展有效助力


  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支撑,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立和运作信息平台,将直接提升志愿服务的绩效。在实事项目推进过程中,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目前已经有98.2%的中心使用了“志愿云”(上海志愿网),并在服务信息发布、信息登记、志愿者招募等方面发挥了信息平台作用:89.6%的中心定期发布各类志愿服务信息,93.9%的中心定期录入志愿者活动信息,86.6%的中心通过“志愿云”招募志愿者。与实事项目推进之前相比,社区志愿活动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的拓展,不仅规范了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将有利于今后基层志愿服务的资源整合与力量统筹。


  8、项目化运作持续推进,项目孵化更贴近百姓民生


  从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来看,项目化运作成为推动志愿服务的主要方式。今年以来,86.8%的中心都孵化了新的服务项目,且在孵化新项目的数量上也有了较大提升,从2015年的1项(中位数)提升到了2项(中位数),孵化项目最多达到了32项(2015年为15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孵化项目的主要来自于中心的“基层走访”(71.9%)、“问卷调查”(52.7%)及“座谈会征集”(40.1%),还有直接由“基层提出”(61.1%),可见,中心的新孵化项目更加注重从基层社会群众的实际生活出发来孵化项目,更加贴近群众、更接地气。


  9、志愿者培训趋于常规化,培训内容侧重专业化


  志愿服务的关键在人,按照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要求以及志愿者的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至为关键。绝大多数(95.2%)中心都有对社区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相较于2015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同时,志愿者的培训次数也有明显的提高,相较于2015年,2016年进行了1-5次培训的比例提升了2.4个百分点,6-10次培训的比例提升了7.7个百分点,10次以上的培训也达到了23.4%。在培训的内容上侧重于相关知识技能、精神理念以及过程与组织管理的介绍,志愿服务知识与技能(93.1%)、“志愿服务文化理念精神”(83.0%)以及“志愿服务过程与组织管理”(78.0%),这些志愿服务知识的习得,有助于志愿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10、志愿服务资源整合以体制内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尚需加强


  志愿服务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各类社会资源向志愿服务的汇聚与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中心普遍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数量中位数较2015年(中位数为2和7)增长了1个和3个,反映出中心与这些组织的合作整体上在提升。从具体的组织类型来看,中心与“党政机关”(76.0%)、“卫生事业单位”(73.7%)和“教育事业单位”(71.9%)的合作比例相对较高;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9.5%)、“群团组织”(68.3%)以及“社会团体”(63.5%)等的合作处于中等水平;此外,同“社会服务机构”(37.7%)、基金会(6%)等的关系需要拓展和加强。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各种社会性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



  11、志愿服务监督机制已然形成,第三方评估与信息公开有待提升


  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对志愿服务过程的监督机制和结果的评估机制的建立。目前,绝大多数(89.2%)的中心已经建有志愿服务过程的监督机制;同时,中心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评估机制也相继建立,数据显示,80.8%的中心都建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评估机制,其中,45.5%的中心会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35.3%的中心不会公开评估结果,这也意味着志愿服务项目的评估的社会公开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评估机制的事实来看,主要还是以“上级单位评估”(33.3%)和“自己评估”(28.9%)为主,“居民评估”(24.4%)和“第三方评估”(13.3%),反映出在评估方面的行政化和自为的现状,今后需要加强第三方评估和志愿服务受益对象的评估机制。


  12、志愿者激励以精神奖励为主,服务回馈形式趋向多样化


  完善志愿者保障和激励机制,是确保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目前,中心对志愿者的激励回馈基本以精神性的评奖和宣传为主,“定期评奖、表彰、选优等”(91.6%)和“优秀事迹宣传”(89.8%)、“领导会见、慰问”(74.3%),这也符合志愿服务精神的宗旨。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中心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津贴(70.7%)和选送培训(44.3%)等方面,既保障了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同时又为他们成长提供了发展机会。


  13、中心宣传以社区类媒体为主,并渐向全媒体拓展


  志愿服务文化氛围的营造一直以来就是激发和激励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外部环境。要不断创造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各类人群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志愿文化宣传必不可少。从目前来看,中心宣传志愿文化的途径日趋多样化。虽然主要还是以“社区宣传栏”(84.4%)为主,但已有相当多的中心利用微信、微博(80.2%)、咨询热线电话(72.5%)等新媒体手段扩展影响力;同时,基于志愿服务属地化的特征,中心也更多地利用社区报(66.5%)、“宣传手册”(65.9%)以及“电子显示屏”(63.5%)等社区类媒体,这种多样化的宣传路径,为基层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14、各项功能自我评价较好,项目孵化、供需对接与激励保障等有待加强


  中心对于九大功能的自我评价基本在较强或较好水平,其中对“团队培育”、“激励保障”和“文化建设”、“资源整合”和“注册认证”的评分最高,平均分分别为4.25、4.24、4.23和4.18、4.16,评价较低的为“项目孵化”(3.88)、“供需对接”(4.08)以及“能力建设”和“指导监督”(4.11)。由此可见,目前中心的短板在于如何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项目,以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如何做好监督和指导。


  15、中心的下一步发展:资源整合的挑战与应对


  从中心的角度来看,相较于2015年最需要拓展的项目孵化(73.4%)、人员培训(57.1%)和激励回馈(56.2%)等功能,2016年项目孵化(58.7%)的比例下降了14.7个百分点、人员培训和激励回馈等均下降了接近20个百分点,反映出虽然项目孵化依然是最需要拓展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而人员培训和激励回馈的改善更为突出。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功能为供需对接(46.1%)以及资源整合(40.7%)、团队培育(40.1%)等。


  进一步完善中心的各项功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障。结合开放式问题的分析,中心需要政府支持的项目集中在激励保障(32.9%)、资源整合(22.2%)和项目孵化(19.2%),这些功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涉及到相关资源提供与条块部门关系的协调,需要政府作为重要的协调者来介入,这也为志愿服务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发挥提供了指向。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