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奖孝金褒贬不一
“讲”孝道变“奖”孝道,孝心变了味?
作者:吴汝琴 程峰   2016-12-12 00:00:00 分享      

   只要子女来探望父母就发抵用券,苏州某护理院出台了该规定后,子女前来探视的频率明显增加。“奖孝金”制度在护理院掀起探视热潮的同时,也同样引来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赞赏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还有更多人语带嘲讽地表示:“原来钱可以买到亲情。”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事件:“你来看父母,我发奖金!”


  日前,苏州市福星护理院出台了一项“奖孝金”管理制度,“奖孝金”的发放对象为生活在护理院里的全体老人的子女。子女每次来护理院看望老人后在考勤表上打钩,院方根据子女探视老人的频率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孝金”,可用来抵扣老人的住院费用。


  根据该制度,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 30次,给予2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两个月来,看望老人超过30次的子女人数猛增至129人,超过20次的38人,超过10次的60人,院方为此发放的“奖孝金”达3万多元。而在推出“奖孝金”之前,只有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两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两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


  赞同:道德养成也需小小刺激


  对于“奖孝金”制度以及引发的显著效果,不少网友批评子女“不用心”,“很多人总说时间不够用,现在发钱了,怎么有时间去看老人了?好了,现在知道钱可以买到亲情了”。同时,更多的网友盛赞院方做了件好事,“其实就是养老院变个法子提醒子女多关爱爹妈”。


  在上海好帮手社区服务发展中心主任张琴英看来,“奖孝金”制度其实是养老机构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以鼓励家属多陪伴老人,“可以算是一个好方法 ”。


  “养老机构住养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和寂寞,子女是否是冲着200元抵用券才去看望老人的,我不好说。但实际的结果就是子女去得勤了,老人得益了。”张琴英认为,只要一项制度是对老人有利的,那就够了。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张钟汝对此也颇为赞同,她表示,无论子女是冲着什么去的,只要他们有行动了,对老人就是一种安慰,而通过发放抵用券形式,对刺激公众的道德养成,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反对:探视父母岂能“谈条件”


  有意思的是,和公众对此的赞赏相反,几乎所有在养老机构一线工作的业内人士,都对“奖孝金”持保留甚至反对意见,认为会让孝心变了味。


  “心里真不是滋味。”静安区孙克仁老年福利院院长陈大为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父母哺育儿女时,有没有奖励呢?”


  徐汇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姜洪英也同样用了“讲不出的味道”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她心有疑虑地发问:“老人一旦知道子女勤加探望是‘刺激’之下的产物,又会作何感想?”


  “用金钱等经济手段激励子女探视父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会不会对正确的孝亲敬老价值观形成冲击?”上海神州敬老院院长阮鸣凤认为,用钱激励出来的孝心很荒诞,“就算在西方国家,子女探望入住养老院的父母,也不会谈条件的”。


  浦东新区金色港湾老年公寓院长谢荣娣则表示,经济奖励并不牢靠,一旦奖励取消,还有多少子女能达到原本的探视频率还未可知。其实,号召子女常来院看看,可以采用一些精神上的鼓励措施,通过推出正面的、积极的典型,来引导更多子女多关注父母 ,这才是可持续的孝亲模式。


  对于“奖孝金”,您是支持还是反对?欢迎来信说出您的看法。


  来稿请寄:上海市武夷路28号《上海老年报》新闻采编部,邮编200050;或发送至电子邮箱:lnbcd@sina.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奖孝金”。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