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沈河区打造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
辽宁省民政局2016-12-13 00:00:00 分享      

      近年来,沈阳市沈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养老工作模式。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到十三五规划和服务业十三五规划,列入区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写入“201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并推出了“幸福沈河·关爱银发”工程,为建设幸福沈河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综合服务。


      一是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打造身边的家庭医生。区民政局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到医养结合模式建设。2013年,沈河区卫生局依托新北站街道凯旋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了全市第一家老年人医疗养护中心。2015年,以医养结合模式为主导,建设了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1家(南塔地区养老服务中心),由四圣心源中医院承接运营和管理,辐射带动周边的日间照料站,建立起老年人医疗保健的大数据平台,为老人提供慢病防治、理疗保健、中医问药等服务。社区卫生中心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我们与蓝卡集团合作,推出了远程诊疗、家庭医生等服务项目。如沈河区休养中心与蓝卡集团合作为养员定制医疗服务,采取“老人自拿一点、机构减免一点、社会资助一点”的方式,即每年365元会费,老人只需承担100元,其余265元由慈善会或其他渠道补贴。

      二是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打造“社工到家”项目。今年2月,沈河区成立了社会组织发展联合会,旨在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每个街道要培育孵化1个枢纽型的社会服务组织,此项工作有效确保了政府和社会、社会和家庭、家庭和服务的有效对接。目前,慈恩坊、弘毅堂、民之惠、朱剪炉地区志愿者协会等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已投入养老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站的为老服务中。围绕“社工到家”项目,成立社区服务综合体公益品牌发布联盟企业扶贫济困项目。

      三是强化日间照料站建设,打造老年人另一个家。从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大扶持力度两个方面,区民政局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社会化力量参与为老服务。一方面,逐步完善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沈河区2015-2017年养老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社区日间照料站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性地对养老工作大力扶持。2015、2016两年,采用社会化运营方式打造示范型日间照料站31个。每个示范型日间照料站给予1万元补贴,用于水电燃气等运营费用。对于一般社会化运营的照料站补贴8千元。重点打造老年人惠民食堂,现万莲街道清泉社区与机床集团合作成立惠民大食堂,每日接待就餐200余人。采用老年人优惠、半价等形式,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周边老年人就餐难问题。2016年,南塔街道再建设一处惠民食堂,正在准备投入使用。

      四是加快养老中心建设,打造一站式为老服务设施。2015年建成南塔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现有注册会员近300名,可提供餐饮、医疗保健、日间照料、便民超市等多项服务。2016年,在丰乐、泉园街道又建设2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个中心服务范围可覆盖周边多个社区,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服务内容从单一的吃饭娱乐,拓展到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生活护理、日间照料、餐食配送、精神慰藉等多个方面,增强为老服务持续增长动力。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