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友,某报文字记者,不知怎的,迷上了摄影。举着单反机到处去拍,还四处投稿。见照片上报,他欣喜万分,硬拉着我喝酒庆贺。我“刺”他,咱名字又不是没滚过铅字?他直着舌头答道,这个--感觉不一样的。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我瞧着他颇有醉意的脸上写满了开心,心里有些迷惑。
楼上有位邻居,在乐团吹萨克斯,有时偶而会在电视的音乐会上看到他胖胖的身影。周日在走廊上与他擦肩而过,向他提起电视上转播的演出,他神情淡淡的,似乎不愿多说。有一次,小区里举办社区艺博会,我也去凑热闹,进屋一看,此兄正在摆摊剪纸。背后的墙上,挂着一长溜他的作品。见我进去,他把我拉到自己作品前,一扫走廊谈话时淡漠的神态,眉飞色舞地向我介绍他的作品。
我望着他按动萨克斯键的大手中铮亮的小剪子,为芳邻的热爱而感动。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听某著名大画家对记者说,我这一生,要论事业上的成就,散文超过书法、书法超过绘画。他拿出印刷精美的散文集,签上大名赠送给记者,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
我看后直感叹,到底是大师,谦虚得也这么有水平!
后来,我见报上登载好几位博击商海、事业有成的产业大佬迷上了登山运动,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世界著名的山峰。电视里,我曾经看过他穿着登山服、戴着目镜,屹立在陡削雪峰上的雄姿。有时候,接受记者访谈,他在谈到产业时,语调平静,毫无起伏。一旦转入登山话题,他立刻双目放光、妙语连珠、抑扬顿挫、引人入胜,一副十分满足的神情。
我看着电视画面上,他那兴奋的模样,心里实在不解?
我有时瞎琢磨:作为文字记者,写作是常态,摄影是非常态;作为音乐演奏者,演奏是常态,剪纸是非常态;作为画家,绘画是常态,写作是非常态;作为企业家,经商是常态,登山是非常态。
或许,人在常态中生活久了,对情感的反应也不敏感了;而在非常态的环境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会兴奋、会激动,会渴望成功。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当人在偶尔逃离常态后,往往会在追求非常态中的成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让精神在一种新的洗礼,新的磨练中获得新生。
这也符合幸福就是不断享受新感受的过程?
我把我的“胡思乱想”求教于一位从事心理学的朋友,他答,有时侯,幸福就是一种非常态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