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辅具的地方不算少,懂辅具的卖家却极少
选错助行器的老人步履蹒跚;居家康复的老人只能“误打误撞”地寻找合适的器械……最近,与辅具咨询“缺失”有关的话题引发失能老人家属的热议。有关人士认为,针对当前辅具市场的这一“空白点”,相关企业应尝试将国外同行业的辅具咨询服务引入国内。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家属困惑:商家的建议并不周到
不久前,一则网络视频引发不少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关注。视频中,一位广州老人靠一款固定式助行器过马路,由于身体非常虚弱,老人步行速度缓慢,非常危险,幸亏好心人及时搀扶老人过马路。不少网友质疑老人何不使用交互式助行器。
对此,上海失能老人家属张女士深有感触。张女士的母亲今年80岁,由于受到肌力减弱、尿失禁和轻度失智症的困扰,老人需要靠人搀扶才能在家中行走,“医生和康复师建议购买的助行器使用起来效果不好,而我自己去过3家医疗器械商店,但店员给出的建议都不一样。”
“张女士遇到的情况与国内市场尚无正规的辅具咨询服务有关。”拥有日本辅具咨询员资质的赵宛秋表示,虽然从事老年病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日益增多,但对相关辅具的了解,很多康复科医生对此了解也不全面。
她还表示,医疗器械销售人员只熟悉其出售的器械种类,对于不同失能老人日后究竟需要用哪几款辅具,他们难以提供完整的使用方案,也就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辅具咨询:好理念才能对症下药
“就以张女士的母亲为例,老人家可能需要使用7种器械,除了护理床和助行器外,还需要洗浴椅、助厕设备和扶手等,每件辅具的挑选过程都不简单,甚至老人的住处还需要进行相应的适老化改造,”据赵宛秋介绍,辅具咨询人员的作用是与老人及其家属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并仔细观察老人实际居住环境。
在具体服务方面,咨询人员评估的内容包括老人基本身体状况、所患疾病、日常生活模式、已有器械使用现状等,以及老人翻身、站起、排泄、入浴、坐姿和室内外行走等方面的大量具体状况,随后再制定详细的辅具使用计划,如果老人康复周期较短的话,咨询人员还会建议老人租赁相关辅具即可。此后,咨询人员还会定期或根据老人实际需求回访,根据新情况来变更此后的计划。
重视反馈:企业应拓展员工视野
近日,业内人士伍小兰等学者撰写的《中国老龄用品市场研究报告》回应了上述现象。他们认为,包括辅具产品在内的老龄用品企业重产品销售、轻配套服务,重产品研发、轻用户反馈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需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赵宛秋表示,辅具咨询服务本身会产生相应成本,如何根据具体国情来引进这项服务,相关企业应进行“试水”后再决定,但提升辅具销售人员的业务素养确属当务之急,“从老年学基础知识到老年护理技能,再到不同辅具门类的相关专业知识,辅具销售企业应组织员工开展这方面的系统培训,让他们能够在服务中有意识地对老人进行一些评估,然后再推销产品,这也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