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到暮年有十忌
老年日报2016-12-21 00:00:00 分享      

      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有一些独特的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定有十个。我因受传统的“十全大补”、“某某十景”之类的“十”字迷的影响,姑先定为十个。将来或多或少,现在还说不准。


      一忌:说话太多


      说话,除了哑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动。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不喜欢,这决定于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一律。我在这里讲忌说话太多,并没有“祸从口出”或“金人三缄其口”的涵义。说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口舌惹祸,也不限于老年人,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祸。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我先举个例子。 

      一位著名的敦煌画家,他年轻的时候,头脑清楚,并不喜欢说话。一进入老境,脾气大变,说话既多又不清楚。有一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新建的大礼堂中召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年会。开幕式必须请此老讲话。我们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预先请他夫人准备了一个发言稿,简明扼要,塞入他的外衣口袋里,再三叮嘱他,念完就退席。然而,他一登上主席台就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摆开架子,开口讲话,听口气是想从开天辟地讲起。主席有点沉不住气了,我们连忙采取紧急措施,把他夫人请上台,从他口袋里掏出发言稿,让他照念,然后下台如仪,会议才得以顺利进行。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不是每一个老人都有这个小毛病。我说它是“小毛病”,其实并不小。当然,话又说回来,爱说长话的人并不限于老年,中青年都有,不过以老年为多而已。因此,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刹车失灵,戒之在说。 


      二忌:倚老卖老 

      平心而论,人老了,不能说是什么好事,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坏事。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另外,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与观察,一个人,最不喜欢别人瞧不起他。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有时闹得双方都不愉快,这是完全要不得的。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三忌:思想僵化 


      人一老,在生理上必然会老化;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就会僵化。此事理之所必然,不足为怪。 

      我已届九旬高龄,古今中外的文人能活到这个年龄者只占极少数。现在,我目虽不太明,但尚能见物;耳虽不太聪,但尚能闻声。但是,思想僵化的迹象我也是有的。我的僵化同别人或许有点不同:它一半自然,一半人为;前者与他人共之,后者则为我所独有。 

      就拿穿中山装来作例子,我留德10年,当然是穿西装的。解放以后,我仍然有时穿西装。可是改革开放以来,不知从哪吹来了一股风,一夜之间,西装遍神州大地矣。我并不反对穿西装;但我不承认西装就是现代化的标志。于是我自己就“僵化”起来,从此再不着西装,国内国外,大小典礼,我一律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袭,以不变应万变矣。 


      四忌:不服老 

      人上了年纪,是一个客观事实,服老就是承认它,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不承认,也就是不服老倒几近唯心了。 

      古今论者大都为不服老唱赞歌,这有点失于偏颇,绝对地无条件地赞美不服老,有害无益。 

      我先讲一段经历。是在1995年,当时我已经达到了84岁高龄。然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不知老之已至,正处在平生写作的第2个高峰中。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几达两年之久。我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一天早晨,我照例四点半起床,到东边那一单元书房中去写作。一转瞬间,肚子里向我发出信号:该填一填它了。一看表,已经6点了。


      于是我放下笔,准备回西房吃早点。可是不知是谁把门从外面锁上了,里面开不开。我大为吃惊,回头看到封了顶的阳台上有一扇玻璃窗可以打开。我于是不假思索,立即开窗跳出。从窗口到地面约有一米八高。我一堕地就跌了一个大马趴,脚后跟有点痛。旁边就是洋灰台阶的角,如果脑袋碰上,后果真不堪设想,我后怕起来了。我当天上下午都开了会,第2天又长驱数百里到天津南开大学去做报告。脚已经肿了起来。第3天,到校医院去检查,左脚跟有点破裂。 

      我这样的不服老,是昏聩糊涂的不服老,是绝对要不得的。 

      我认为,在战略上要不服老,在战术上要服老,二者结合,庶几近之。 


      五忌:无所事事 

      国家给年老的知识分子规定了退休年龄,这是合情合理的,应该感激的。但是,知识分子行当不同,身体条件也不相同。是否能做到老有所为,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个人到了60岁退休的关头,往往正是知识积累和资料积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一旦退下,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损失。

      有进取心有干劲者,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的。可是大多数人则无所事事。我在南北几个大学中都听到了有关“散步教授”的说法,就是一个退休教授天天在校园里溜达,成了全校著名的人物。

      我没同“散步教授”谈过话,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估计他们也不会很舒服。锻炼身体,未可厚非。但是,整天这样“锻炼”,不也太乏味太单调了吗?学海无涯,何妨再跳进去游泳一番,再扎上两个猛子,不也会身心两健吗? 

      六忌:提当年勇 


      在芸芸众生中,特别是在老年中,确有一些人靠自夸当年勇来过日子。

      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可以聊以自慰。对于这种情况,别人是爱莫能助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随时警惕。 

      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不管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手,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 

      我觉得,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想法。 


      七忌:自我封闭 

      能活到老年,是一种幸福,但也是一种灾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老年,所以说是幸福;但是老年又有老年的难处,所以说是灾难。 

      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或者灾难是自我封闭。封闭,有行动上的封闭,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异。

      老年人有事理广达者,有事理欠通达者。前者比较能认清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到事物的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千万不要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后者则相反,他们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即使变,也是越变越坏。

      这一类人,即使仍然活跃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方面,他们却把自己严密地封闭起来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自我封闭的形式。 

我认为,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劝普天下老年人力矫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新新人类”吧,他们身上的活力总会感染老年人的。 


      八忌:叹老嗟贫 

      叹老磋贫,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常见的现象,特别在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们中更是突出。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过去一千多年以来,仕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科举不利,老而又贫,除了叹老嗟贫以外,实在无路可走了。

      今天,时代变了。但是“学而优则仕”的幽灵未泯,学士、硕士、博士、院士代替了秀才、举人、进士、状元。骨子里并没有大变。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还不容忽视,我们都要加以警惕。


      九忌:老想到死 

      人一到了老年,特别是耄耋之年,离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来越近了,此时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关键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态度。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饮恨吞声,最要不得,这样必将成陶渊明所说的“促龄具”。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我在这里诚挚奉劝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达事情的人,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


      十忌:愤世嫉俗 

      愤世嫉俗这个现象,没有时代的限制,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古今皆有,老少具备,但以年纪大的人为多。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很大的危害,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愤世嫉俗的情绪和言论,我也是有的。但是,我又有我自己的表现方式。我往往不是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而牢骚满腹,怪话连篇,而是迷惑不解,惶恐不安。

      我曾写文章赞美过代沟,说代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可是到了目前,我自己也傻了眼,横亘在我眼前的像我这样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类”、“新新人类”之间的代沟。突然显得其阔无限,其深无底,简直无法逾越了,仿佛把人类历史断成了两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将伊于胡底。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要不得的;可我一时又改变不过来,为之奈何!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