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那么多恩,我只想回报社会”
吴泾镇新建村肢残老农曹生妹签署遗体捐献证书,成该村第一人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12月20日,居住在上海市徐汇区吴泾镇新建村9组16号的曹生妹终于实现了索绕心头多年的心愿: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成为了村里第一位签署遗体捐赠协议的人。拿着大红的“自愿捐献遗体证书”,这位68岁的肢残老农有点哽咽:“这么多年来,村里一直在关心着我和我的家庭,我无以为报,思来想去,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回报社会。”
曾经坎坷,幸得政府全力相助
曹生妹的一生完全可以用“历经坎坷”来形容,出生于松江区的她幼年丧父,母亲迫于生计将7岁的女儿送人后改嫁。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在新家生活得并不如意,5年后又因患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而致肢残,从此一根拐杖成了她终身的依靠。成年后,曹生妹结了婚,丈夫却不久后病故,随后又与同样有肢体残疾的农民蒋德福再次组成家庭。这对肢残夫妻的生活很苦,样样活计都不方便,好在排摸到她家情况的吴泾镇政府和村委会及时向其伸出了援手。
“只要我们开口,政府都会很热心地过来帮助我们。”曹生妹细数这些年来受助的点点滴滴:1994年,镇村联手为其重造住房,曹生妹只是象征性地出了一万元;2015年,房屋漏水,村里免费为其修葺,还改善了房屋的采光和通风;今年,政府出资为其重新建造了一间整洁明亮、设施齐全的“无障碍厨房”。在镇村党组织和残联、妇联的共同关心下,曹生妹的一双儿女有了工作,孙子光荣入伍,外孙女就读大学,村里还给孩子提供每学期2000元的助学金。回顾自己的一生,曹生妹动情地说:“我虽然没了亲娘,但党和政府却比亲娘还亲!”
思来想去,愿捐遗体回报社会
曹生妹始终心怀感激,“要感恩、要回报”是她这些年来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自己是名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还能拿什么来回报社会?这个问题曾经让她痛苦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次,她看到了一部电视剧中有捐献遗体的情节,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是我也能做到的事情!”曹生妹的想法在新建村激起了千层浪,农村地区对殡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忌讳在遗体上“动刀子”。很多亲朋好友都来劝老人打消这一念头,女儿潘红妹因为舍不得更是多次哭闹,死活不同意母亲的“出格之举”。但性格一向亲和柔顺的曹生妹在这件事上却显得特别固执,她劝女儿说:“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还要找墓地,你们还要每年探望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骨灰盒,多没有意思啊!我把遗体捐了,不仅节省了土地,还让冬至、清明的马路上少了一辆祭扫的车,这不是很好吗?”
在曹生妹的坚持下,女儿无奈同意了母亲的做法,老人终于领到了她期盼多年的大红证书。而今年74岁的丈夫蒋德福也要随其后:你捐我也要捐!现在蒋德福也在积极做亲属的思想工作,希望能和老伴成为新建村首对自愿捐献遗体的夫妻
,他说:“用我们的遗体来表达对社会‘最后的感激’,将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