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养老陶渊明有个招
环球网2016-12-27 00:00:00 分享      

      养老是个让人轻松不起来的话题。


      不过,陶渊明显然不这么看。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桃花源记》大家都很熟悉:武陵人捕鱼为业,一日误入百花深处,偶然发现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旁白:别背了,别背了,大家都会,你说说这养老框架陶渊明是怎么设计的?


      关键词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按照陶渊明的想法,养老必须在社区,在家庭。桃花源里,老人们并没有集中在村舍边上的养老院,而是在社区散居。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养老和托幼紧密结合在了一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说这一老一小,实现了互相照顾,最终各得其乐,而不是悲戚戚的。


      而这两点,正是今天养老服务的发展要点。


      首先,说说这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和措施,要大力提升居家社区养老生活品质。


      按照国家的养老规划,将来的结构是9073: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也就是说,家庭养老是根,是本。西方国家这些年也在积极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强化家庭的功能和责任。


      但是,中国的现实是,家庭人口弱化,421家庭盛行。即便全面放开两孩,脆弱的家庭结构也难承担起养老的重任。所以要制定发展型的家庭养老政策,实现老年人待在家里养老,但要得到社会化大力支持。比如,通过激励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建立家庭护理人员的喘息制度,对失能老年人家属进行公益性护理培训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社区服务跟不上居家养老的需要,服务送不进家去,居家养老自然成为空谈。


      所以将来的社区服务起码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从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以优惠价格提供场所。第二,坚持共建共享,社区的养老服务不一定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进行完全的系统重构,而是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西方发达国家没有社区养老的概念,他们有社区服务,社区服务里面80%的内容其实就是养老服务。比如日本的711便利店其实就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主阵地。第三,坚持集群化的发展方向,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连锁化的水平。


      其次,说说这养老和托幼结合的问题。


     类似陶渊明提出的“黄发垂髫”互相照顾的概念,一些国家正在实践。


      美国西雅图有家看护机构就推出了育幼加养老服务,把名为“跨代学习中心”的育幼院搬进一家老年看护中心,“两头儿”一起照顾。这种模式下,入托的老年人与孩子共处,对老人的身心健康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既给老人带来活力和被需要感,也发挥了老人的余热给孩子带去更多关爱。


      对孩子们来说,与每日匆忙的年轻父母不同的是,日托所里的老人更有耐心,育儿经验也丰富。如果老人觉得累了,就去休息或者做别的事情,由另一位老人或保育员接手。


      美国这样的“隔代人日托所”(托幼和托老综合机构)目前已经达到了500多家,数量还在增加。德国近年来也推出了“一老一小”项目,鼓励幼儿园建在养老院旁边,类似的日托所也开设了400多家。日本不少小学、幼儿园都与附近养老院建立了固定互访制度,让老人定期去小学、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种树、养小动物;幼儿园、学校也会安排孩子们定期去养老院表演节目、陪老人们说话。


      这种生命在朝阳与夕阳阶段的碰撞,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独处很难幸福,而在由不同辈分的人组成的家庭里,大家互相学习和照应,才会感到快乐。


      那么,我们将来可不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陶渊明的设计理念,在新建社区或改造旧社区过程中推广这样的养老设施和托幼机构做邻居的计划,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实现隔代共处尽享天伦之乐的局面呢?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