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匠潜心钻研画作诠释“工匠精神”
上海老年报 作者:程峰2016-12-29 00:00:00 分享      

  我在金山农民画村修文物


    最近,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映,很多公众也对“修文物”这个“隐秘而伟大”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上世纪70年代末,位于金山枫泾镇的中洪村办起了裱画厂,近日荣获2016“上海工匠”称号的书画装裱和修补古字画专业技师李林根当年就这里学艺,并在此认识了妻子李金华。夫妻俩后来开办了修裱书画的家庭作坊,将这门已少有人知晓的技艺传承至今。如今,在村里一栋普通民宅里,59岁的李林根继续和妻子一同用心修裱古今画作 ,成为“中国农民画村”里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唐伯虎画作重现神韵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天气十分晴朗。在家中的装裱台旁,李林根和李金华面对着一幅距今近500年的古画。这幅画破损严重,画质脆得如同薯片一般,似乎轻轻一折,就能使其破碎开来。只见夫妻二人用温水温润画纸,再用手工冲刷的方式来刷掉表面污迹,同时软化原来的糨糊。在此后的保湿阶段,夫妻俩每隔两小时就要给覆盖其上的毛巾浸次水,就连夜里也要精心看护。


  几天后,李林根才开始处理画心。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揭去除了原画装裱时用的命纸、覆背纸和加护纸。其中命纸是最靠近原画画纸的一层薄纸,即便手艺娴熟如李林根也得花上好几天时间揭裱,这才使薄如蝉翼的原画隐隐透出原本风貌。


  揭画工序完成后,妻子李金华作上墙修补,她用和原画底色一致的颜色进行补色。夫妻俩辛苦了一个多月,这幅唐寅的《仿宋人赵千里青绿法》方才恢复当初的神韵。


  对夫妻俩来说,修裱名人画和祖宗画几乎成了他们四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工作,已有千余幅画作因此“重获新生”。


  穿越时空与名家“对话”


  “我们干活的方式,和2000年前的古人一样,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村是金山农民画这门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重镇’,我和爱人每年也都会画些农民画,但修裱的名人画最早却是宋代的,其中明清的画作相当多,而这些古画此前也都已修裱多次。这使我一直都有着多重感悟。”除了具体工序外,李林根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与和古今美术大师们的“零距离”接触。


  在《仿宋人赵千里青绿法》修复当日,李林根再次领略了名人画的独特气势,无论是画面中远处的山势雄峻和石质坚峭,还是近处的古木如郁,以及画中栩栩如生的人物,都使其深切地感到唐寅笔下的意境是多么的空灵清旷。


  “虽然很多客人都觉得我们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耗时冗长,而且十分枯燥,愿意来学的年轻人也极少,但我和爱人亲手修裱画作的同时,这些画作又给了我们别人难以获得的最佳审美体验”,李林根表示,这便是这门悠久手艺的独有魅力,也是他和爱人至今“坚守阵地”的一大精神动力。


  修旧如旧是种人生态度


  “中国美术史那么长,有太多佳作流传下来,但观众只看到画作表面,却极少有人想到,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书画装裱修复师的努力,这些画或许最多只能保存50年”,李林根道出了这份工作的“神圣”所在。在他看来,如今该领域的机器加工方式永远无法代替传统手艺,以及这门手艺背后的工匠精神。


  李林根表示,书画装裱修复的目的就是修旧如旧,为此,他除了坚持手工操作外,还采用最传统的原材料,就连所用的糨糊也是他和爱人亲自制作的 。李林根说道:“在揭画心等工序中,会有一些旧纸被揭下来,我和爱人会将这些旧纸保存起来,如果以后遇到与其同样年代的画作需要修补,那么这就是最佳的原材料,如果画作是明代中叶的,那么就用同一时期的去补,这才是真正的修旧如旧。这也是我们一如既往的人生态度,那就是像古往今来的工匠们一样真诚细致地做人做事。”


  如今,李林根为这门手艺的传承而担忧,他希望能有个合适的教学平台,“我想把我的本事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让更多美术国宝能够得到高质量的修裱。”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