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就是买房?成熟模式待确立
北方网2017-01-03 00:00:00 分享      

      买房、安家,是中国人的固有养老思维。现在越来越多“待老”人群,选在北京周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置办一套房产,以备养老之需。据全国老龄办《中国养老产业规划》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市场的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旺盛的需求、广阔的前景,都吸引多家房企涉水。当前的养老地产仍停留在买房、买生活层面上,养老真的需要买房吗?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成熟模式尚待确立

  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人有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而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老年人数量将超过4亿人,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这是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提到的数据。

  这意味着关乎民生的养老产业将释放巨大经济能量。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带来了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商机,到2030年可能增至13万亿元。

  实际上,尽管杀入养老地产的房企不少,国内知名的养老项目、可复制的模式却寥寥。

  无论是万科的养老地产3.0版本迭代计划,还是远洋地产的“闭环式服务生态”,抑或保利地产的“中国式养老”,都面临市场的同一个质问——老人是否能真正得到舒适的居家养老服务?

  医疗便捷、价格实惠、不打破自己原先的生活习惯、能有自己的“朋友圈”,是记者采访到的四位70岁以上老人对养老项目的共同期待,其中医疗护理便捷尤其被看重。

  而医疗、护理资源的短缺,正是房地产企业发展养老地产的一大瓶颈。《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到的一个现实是,按照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数量严重短缺,缺口达千万数量级。

  对于养老人群来说,好服务是最终诉求。而对于房企来说,提供优质的服务,成本必然上升,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则是房企向养老地产进军的一大“心病”。

  就目前而言,远洋地产、万科等运营的养老项目,盈利来源通常为“房租或床位费+护理费+餐饮等其他费用”。相比与此前卖房的巨大利润,养老领域是并非真正能从现金流上赚钱的行业。

  聂梅生

  养老说到底是服务业

  2020年到2030年,中国老龄化将进入急速发展阶段,老龄化人口将由2.58亿增长到3.71亿人。

  养老地产在未来的15年内,其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人民币,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清华校友房地产协会会长聂梅生认为,在银发市场来临时,蜗居蚁族这些词,不能再用到老年人身上。

  在聂梅生看来,养老是一个产业,说到底就是一个服务业,不能简单地划归到地产当中去。

  据全国老龄委调査,2015年老年人旅游8.24亿人次,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老年人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市场重要的“一极”,旅游已经成为银发族退休生活中最大的消遣方式。

  目前,供给端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政策支持,我国养老产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投资期长、收益率低、企业生存困难不敢轻易涉足;需求端在激活老年人的存量资产,反向贷款(押金众筹以利息养老)、以房养老等方面也缺少政策性引导。

  “在日本,养老由政府扶植;在美国,则有医保、养老保险的进入覆盖,而这两点在中国都没有。”面对中国的特色化国情,聂梅生提出了养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解决方案:“重资产端要去房地产化,轻资产端要由销售走向服务,同时融入互联网+,融入金融创新。”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