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炽越重塑社区养老服务新格局再思考
养老自频道 作者:任炽越 2017-01-09 00:00:00 分享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最后家园,是为养老提供服务的重要区域。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取得进展,初步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如何重塑社区养老服务新格局,大力提升老年人社区养老生活品质,提出一些再思考。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养老服务归属于社会福利范畴,而社会福利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再到深化改革时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显示了不同的特点。


  (一)以为照顾孤寡老人为主,提供基本生活服务价段。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以补缺型为主,基本服务对像为社区的孤寡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发放孤老补贴、逢年过节上门慰问,针对孤老的具体情况,帮助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主要由居委会干部承担。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上海等一些城市组织居民小组长、里弄积极分子及邻居组成孤老“包护组”,负责照顾孤老的日常生活,如帮助老人提水、买米、买菜、打扫卫生、翻晒衣服和看病吃药。现在看来,这实质上就是最初的“居家养老与志愿服务”,只是当初没有这个理念,服务也不规范,体现的主要是制度的优越,政府的责任与社会的美德。


  (二)纳入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开展为老福利服务阶段。


  从改革开放到新千禧(世纪),社区养老服务不断扩大与发展,在民政部大力倡导社区服务过程中,成为社区服务网络中的主要内容。当时一些社区(街镇)已经建立了养老机构等设施,社区的主要任务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开展机构养(为)老服务,同时在一些老年人家中设立家庭敬老室,由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上门为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困难,并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向周边社区幅射,开展送餐、助浴等相关服务。此阶段,社区养老的服务对象已开始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不过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是便捷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在开展社区服务的为老服务过程中,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尚未真正形成,专业化服务理念还不具备。


  (三)根据养老服务发展趋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阶段。


  新世纪以来,随着养老服务发展的要求,从上海开始,各地先后启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成立专业服务队伍,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发展规划、优恵政策等,为社区老人开展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同时依托日间服务中心等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娱乐、康复、心理辅导等服务,开始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这几年,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越来越多,仅上海年服务量就达30多万人次,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但因种种原因,居家养老服务在开展过程中,由于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理念等还不到位,在管理专业化、服务规范化上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不断完善。


  二、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示出其先天的缺陷与不足,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受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更是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主要为:


  (一)以行政化手段来推动专业化服务。


  目前,社区大多数养老机构一般由街镇直接运行(少数由社会组织运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居委会配合街镇助老服务社来完成,在强有力的行政运行体系中,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以行政推动为主,专业化的指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在行政管理中,任务年年完成,服务量不断增加,但管理的标准化、服务的人性化有时侯被忽略,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徘徊不前,老年人的获得感不太明显。


  (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封闭状态中运行。


  这几年,在政府的重视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增加,但在运行中存在以下状况:一是大都以单体形式开展服务运行,相互间很少联系,缺乏服务整体性的发挥;二是对社区幅射不多,不开展宣传,机构很多服务优势周围居民都不知晓,有的甚至在运行中与居民产生矛盾;三是不开展服务市场的调研,对社区养老服务情况及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在不太知情的状态下开展服务运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封闭化的运行模式,使养老服务设施综合效应弱化。


  (三)社区养老服务非专业化现象普遍。


  社区养老服务由于专业理念不到位,专业指导不够,造成了建设、运行过程中很多的非专业现象。其一、一些社区养老机构房屋简陋、设施陈旧,管理随意、服务粗糙;其二、不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乏,服务过程不规范、专业服务不到位,服务缩水、态度生硬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有“恩赐”思想;其三、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专业培训不够,综合素质较差。社区养老服务的非专业特症,造成了在日常运行中重工作、轻服务,重形式、轻内容,重作业、轻监管的现象明显,使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四)社区为老组织服务精准性不够。


  现在为老服务社会组织为数不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形式也较为普遍,但一些养老服务组织在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活动中,有急功近利现象,以单纯完成任务为目标,服务的精准性与效果考虑不多,服务质量受到影响。一是对受服务老年人不作深入了解,开展的活动不贴切老年人的需求,使项目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不考虑本组织的特点与实力,夸大竞标宣传,使自己的实力与项目要求不匹配,造成老年人利益受损;三是一些空売养老社会组织中标后,四处寻找专业人员,项目活动怱忙展开,使项目的服务达不到要求。在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中,由于养老服务组织的活动,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使服务的精准性、差异性与精釆性不够,服务的专业化得不到体现。


  三、重塑社区养老服务的再思考


  社区是养老服务最基础、最重要的区域,也是国家养老方针、政策的“落脚点”。社区养老服务这个平台构建不好,再好的养老服务政策、再恵民的养老服务内容都落实不了。因此重塑社区养老服务格局与体系,打通养老服务惠及老人的最后一公里,让社区真正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家园刻不容缓。


  (一)树立专业理念,让社区养老服务“去行政化”。


  要让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者与从业人员意识到:首先社区养老服务是整个养老服务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掉链子”,那么整个养老服务的发展都会成为“空谈”;其次要实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共融,尽快使社区养老服务“去行政化”,形成开放、专业、高效的运行机制;再次要把社区养老服务当作一个“专业”,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来做,在方案设计、资源投入、人员培训及社会组织引进等方面,都应考虑专业性对服务成败的重要性。还有要从思想上消除残存的,我们已经在从事专业养老服务的非专业观念。


  (二)建立专门机构,使老年人养老无后顾之忧。


  可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心,接受办理老年人养老咨询、申请、登记等相关事务。中心可赋于以下职能:1、开展养老咨询、建立养老档案;2、帮助老年人设计养老个性化方案;3、协调养老资源、办理相关养老事务。使社区老年人养老有依靠,心中无忧愁。


  (三)构筑专业体系,让社区养老设施共融共享。


  应在社区层面构筑“养老枢纽”,让社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通过这个载体,打破封闭、互动共享,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实行资源统一调配,在社区形成一个“小集约化”的养老专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整体效应,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运作效率,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四)构建专业机制,促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应该通过打“组合拳”的方式,形成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水平的综合机制。一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改建一批房屋陈旧、设施简陋、管理随意的养老“烟杂店”,使之变身为设计精细、环境优雅、建筑规范的养老“便利店”;二是针对问题、加强整改,制订具体的服务标准,加强考评,尽快改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粗放、服务粗糙、效果低下的状况,大力推进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待遇,逐步培养起一支招得进、留得住、年纪轻、专业强、有热情的职业化养老服务护理员队伍。另外还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改变现有一个街道一个助老服务社“作坊式”的运行状况,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集约化与专业化发展。


  (五)形成专业氛围,“逼”养老服务组织“更上层楼”


  要针对一些社区养老组织服务效果“差强人意”的现状,落实相关措施:其一、加强项目招投标流程,坚决杜绝“人情标”、“罗卜标”,让最佳社会组织脱颖而出;其二、变项目事后评估为全过程监管,实施项目的“退出”机制;其三、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评估,不断提高评估机自身综合素质,以免让一些滥竽充数者,根据被评估人意愿而出具评估报告,掩盖了评估的真实情况,最终损害的是老年人的利益。让社区养老组织在专业氛围下,服务更专业、项目更精致、活动更精采,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少为“锦上添花”之举,使之更上层楼,更好地为推进社区养老服好务。


  四、结语


  近来,养老服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的空前关注,特别是习总书记对发展养老服务作了很多重要论述,表达了对养老福利事业与老年人的关怀,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养老服务业不仅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并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应抓住机遇,不错过历史给我们的机会。


  在这个大背景下,落实好各项政策,调整养老结构,释放养老服务潜力,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重塑、夯实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居家社区养老全覆盖,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作者为独立养老评论人、“养老自频道”创始人)

合作机构

更多 >